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中世纪西欧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是自由恋爱还是包办婚姻?

一、西方中世纪的婚姻礼仪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伊甸园是礼堂,上帝是主礼人,亚当与夏娃结为一夫一妻,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据。”⑶在4、5世纪,教会开始要求结婚的基督徒从教士那里得到婚姻祝福,教会的婚礼仪式首次形成……在以后的世纪里,教会想把婚姻以某种教会仪式标志出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完整的基督教会婚姻仪式出现了。下面是一份完整的、从11世纪起就流行于英国的婚礼仪式书,从中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
  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4)(对此,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于建波却在《西方婚礼习俗一瞥》一文中说道:“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5))
  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我的兄弟们,现在我们聚集在这里,在上帝和他的天使及所有的圣徒面前,在教会面前,使两个身体结合在一起,从今以后,他们将可能成为一体,他们在上帝的信仰和法律中是两个灵魂,而最终他们可能将结合一生。因此,我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向你们询问,如果你们中任何一个人知道任何一种这两个人不能合法地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请现在陈述出来……”
  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这种结婚预告一般要被张贴三次,在三个特定的神圣日子,每个日子间隔一星期。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我愿意。”
  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如果新娘是姑娘,不用把手蒙上,如果是寡妇,则要蒙上手。新郎接受她,以上帝和他自己的忠诚,当着教士的面,用自己的右手拉着新娘的右手,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
  “从今天起,我以你作为我的妻子,不论好、坏,不论贫、富,不论生病、健康,只有死亡才会将我们分开,让圣洁的教会作证,我发誓。”
  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
  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
  “让我们祈祷,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持者,精神荣耀的给予者,永久得救的赐予者,我主上帝,赐福这枚戒指,让戴上它的人以天国防卫的力量武装起来,以有利于她的得救,阿门……”
  然后,教士把戒指递给新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说道:“用这枚戒指我娶你为妻,我给你金、银,用我的身体尊敬你,用我世间所有的财产尊敬你。”
  新郎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说道:“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因为这个手指有某种静脉,通到心脏,在它们之间,内在的感情总是鲜艳明朗,真正的银制戒指象征着这一点。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
  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祈祷生活美好、后代昌盛、和平永久、相爱到老,祈祷上帝赐福荣耀给灵魂和肉体。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6)
  二、中世纪时期 的婚姻礼仪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476-1640年,约相当于 的南北朝到明朝。根据《元代社会婚姻形态》以及《 古代女子全书》中所载《至元婚礼》(《元婚礼贡举考》第一章)等资料的记载,婚姻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盛于周秦,代有因革损益……朱子《家礼》的“议婚”,在元朝婚制中被确立,成为订婚程序中的首项礼仪。(7)下面简单归纳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
  (一)议婚 也就是“提亲”。男方家长先派一位媒人到女方家中去求婚,称“下达”。
  (二)纳采 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在征得女方的同意后,才派使者前去行纳采之礼。在“六礼”当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婚书是纳彩的重要仪项。男家准备好婚书,晨起,奉婚书祝告祠堂,以示祖宗后嗣香火相续,同时也期盼先祖保佑子孙婚姻圆满成功,并以之征得祖宗许可。随后,以本宗亲戚、媒氏为使者前往女家。女家父母或族长出门相迎,媒氏将婚书呈献女方主人;女方父母或族长收受婚书后,祝告于祠堂,以求祖先护佑,不忘先人赐体之功。一般官宦之家还专门躬行虔诚仪式,礼文节仪十分讲究(8)。
  (三)纳币 也就是所谓的“下聘”。民间又有纳红定,吃肯酒的说法。吃肯酒即是许亲定婚,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9)。
  (四)铺房 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是婚礼的序幕,通常由女方亲友进行。据文献记载,这项婚礼仪式至迟于宋代已经十分流行。明清以来,此俗一直相沿至今。(10)。
  (五)亲迎 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如今所谓“婚礼”,是指结婚典礼仪式,亦即古代六礼的“亲迎”。关于这一礼仪,《仪礼·士昏礼》有详细记载。
  (六)下轿利市 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主要有撤谷豆、跨鞍、跨火、抱毡等。据宋高承《事物纪原》所考,撒谷豆之习始于汉代。至宋代,兼撤钱、果,如《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人门“赳择官执花斗,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撤,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
  跨鞍意在取“鞍”的谐音“平安”之“安”的口彩,据认为滥筋于北方骑猎民族。
  新妇跨火,本是从火堆上跨过,始于北朝。其初始寓义,或云除秽驱邪。
  抱毡,即新妇下轿后足不沾地而踏红毡人室,或以红毡裹新妇抱之进门。据考,此仪始于唐代。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今人娶妇,舆轿迎至大门则转毡以人,弗令履地。读白太傅〈春深娶妇家〉诗云:‘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则此俗唐时已然矣。(11)”
  (七)拜堂 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是婚礼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仪式和高潮,通常是新婚夫妇同拜天地和互拜,也就是现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可见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清翟颧《通俗编·仪节》及赵翼《咳徐丛考·拜堂》等,多有记述,亦见于诗文等。按传统婚俗,拜堂之后即成夫妇,为社会所承认。因而,拜堂是婚礼诸仪式中的大礼。礼成之后,新人就会被送人洞房,直到这时新郎才能揭去新娘头上的喜帕。
  (八)喜宴 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从古至今,各种喜庆活动多有酒筵相伴,一向被视为人生大礼的婚礼自不例外。
  (九)坐帐 宋代称“坐虚帐”、“坐富贵”等,即迎新妇人新房。《梦梁录·嫁娶》载,新妇下轿诸利市仪式过后,“入中门,至一室中少歇,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径迎人房室,内坐于床上,谓之坐床富贵”。
  (十)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相传始于汉武帝时婚仪,历代相承迄今。至今仍广泛流行的以枣、栗撒帐的撒帐歌称:“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或是:“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皆谐取“早立子”的口彩祈福。

我觉得是包办的吧,毕竟中世纪那么黑暗

半自由半包办

两者共存,互成犄角之形。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特征

1、经济——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 2、文化思想——教会掌握世俗权力,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

婚姻家庭制度历史与发展

群婚制的出现标志着婚姻家庭制度的产生,婚姻家庭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历史形态: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群婚制适应于蒙昧时代,对偶婚制适应于野蛮时代,一夫一妻制适应于文明时代。他预见了未来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消灭后,...

婚姻家庭制度历史与发展

10. 展望未来,婚姻家庭制度将继续适应时代的需求,展现出更加平等、自由和和谐的发展方向。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公认并广泛遵循的规范体系,不仅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体现了特定社会的利益和婚姻家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的体...

婚姻简史 起源与演变

婚姻,如同人类社会的缩影,随时代变迁而演变。其起源可追溯至母系社会,那时婚姻形态为“走婚”,即男女双方不确立婚姻关系,仅在夜晚相聚,白天各自生活,女性在生产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主导“走婚”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父系社会兴起,婚姻模式转向“一夫多妻制”。这源于自然灾害与环境突变,导致食物稀缺...

中世纪背景

当时的婚姻以财产为基础,骑士们追求爱情,但对象都是贵妇人,且不以结婚为目的,这种观念成为中世纪后期宣扬的主题,吟游诗人用诗歌在各地歌唱,对以后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种爱情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和平时期骑士军事只能减弱,开始依附贵族宫廷而生活,讲究礼仪、风度而非武力。特别是十字军东征后,男子大...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多妻制而西方没有

因此,不同社会形态中婚姻制度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自我再生产其组成分子机制上的路径差异。 的这种正式纳妾制,其本质上的社会作用是让妾正式成为家庭中发挥母亲作用、抚育后代的一员,其后果是妾生子和妻生子在情感联系上更加密切,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也较小(当然不代表不存在)。与此相匹配的继承制度,是一种...

谁提的一妻多夫制

这些观点可能源于边远地区或部落的传统习俗,但它们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符合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价值观。因此,一妻多夫制并非由单个人提出,而是在某些文化和社会中存在的婚姻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保护个人权利和利益,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

婚姻家庭制度基本特征

作为上层建筑的婚姻家庭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它通过法律、习俗、道德等手段,规范和引导着人们在婚姻家庭中的行为,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总之,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同时具备自身独特的属性,它是社会利益的体现,...

婚姻进化史起源与演变

这种地位使得女性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和支配的角色,因此被称为“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中,婚姻形态是“走婚”,即男女之间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男方在夜间访问女方家中,白天则各自生活。感情是维系关系的唯一要素,女性在此关系中拥有主导权。二、父系社会 父系社会是以父系血统为核心的社会...

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群婚制 群婚制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家庭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或排斥。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可以划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度两个阶段。2、偶婚制 偶婚制是一男一女成对配偶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的特点是:一个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