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沈阳人结婚习俗,老沈阳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一、敲门
新郎敲门并且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郎一下,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二、认亲
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三、堵门
是由伴娘团来完成,将新娘的闺房门堵住,出一些难题让新郎完成。不让新郎轻而易举的将新娘带走,并以此来换取新郎的红包,沾沾喜气。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四、求婚
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五、互戴胸花
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六、新郎改口
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善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沈阳结婚接亲流程七、吃面条
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注意的是必要将面条咬断哦~~
;
沈阳结婚当天习俗
一、结婚当天习俗;1、 结婚当天,新郎 要和童男童女一起出发去迎娶新娘,婚车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2、 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要敲头门,然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3、之后就要敲新娘的门,迎娶新娘,进去之后要向新娘告白并献手捧花。之后两人互戴胸花。4、新人要在新娘娘家吃喜面,...
沈阳结婚彩礼 沈阳结婚彩礼一般给多少
一、沈阳结婚彩礼1.农村就多了,一般15~20W,沈阳彩礼一般都不会超过10万,三万五万的也很多,行情大概是8-10万!但是还是看各自情况,聘礼这个东西要看双方实际条件的.,沈阳市内的话一般老百姓家庭也就是3~5W不等,或者在稍微多点也就这样了,要是你对象家庭比较优越地位比较高的话就不好说了。2...
沈阳结婚还要彩礼吗
你好,沈阳结婚基本没用要彩礼的,而且老丈人还会给你很多嫁妆的,沈阳人比较豪横,所以别跟沈阳小伙要彩礼。
【沈阳文化】沈阳特色民俗文化 沈阳当地有什么节日 沈阳传统节日习俗
沈阳的结婚习俗独特,包括三金一银、陪嫁和红包、童男童女接亲、床上撒硬币、吃面条、换踩堂鞋、喝红糖水、踩响球等。沈阳的传统结婚流程包括下聘礼、接亲、返新郎“新房”、参观新房合影留念、正式结婚筵席、拜席及四彩礼等。沈阳的美食佳肴历史悠久,辽宁菜取材于山珍野味,烹饪技法则以“扒”著称。沈...
沈阳结婚礼金多少 沈阳定亲彩礼多少钱
一、沈阳结婚礼金多少沈阳市内的话一般老百姓家庭也就是3~5W不等,或者在稍微多点也就这样了,要是你对象家庭比较优越地位比较高的话就不好说了,农村就多了,一般15~20W,典型的嫁姑娘给儿子娶媳妇。结婚的时候 男方需要给女方礼金,多寡不一。其含义不一而论。早期,是定情礼物,手帕、贴身物件等...
沈阳结婚彩礼。
1 彩礼3-5万,条件好可以多给点。2 万里挑一好像是你岳父岳母给你的10001。条件好也可以多给~~~3 三金的话看你媳妇意见,她要是喜欢新的就买新的,她喜欢祖传的就给她祖传的。祝幸福~~
【沈阳文化】沈阳特色民俗文化 沈阳当地有什么节日 沈阳传统节日习俗
沈阳的结婚习俗独特而有趣,包括三金一银、陪嫁和红包、童男童女接亲、床上撒硬币、吃面条、换踩堂鞋、喝红糖水、踩响球等。传统结婚流程则包括下聘礼、接亲、返新郎“新房”、参观新房合影留念、正式结婚筵席、拜席及四彩礼等。沈阳的美食佳肴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融合了满族菜肴和传统宫廷技术,形成了...
什么是下茶、晾轿、梳头酒(满族婚俗)?
拜公婆,为一家老幼装烟。年长者须有拜钱或钗子等物作为赏给新娘的见面礼,名曰“装烟钱”。《沈阳百咏》载,“诸姑伯姊上琼筵,好是梳头第二天;欢喜新娘齐见礼,大家添费吃烟钱”,咏的便是此俗。此外,另有七日“回门”“住对月”,亦即婚后一个月新娘可回娘家住一个月等习俗。
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账,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约定俗成的随份子习俗,让我觉得婚礼的红包就是应该这样随,直到我后来读书工作来了沈阳,参加第一场沈阳人的婚礼,在门口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管账先生”,一打听,才知道,沈阳人婚礼随份子是在门口或者餐桌上领一个红包,把自己的份子钱包进去,等新郎新娘敬酒时,把红包亲自交给两位新人。 感受这种差异的并不是我一...
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