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等级内婚制:两晋时期士族门第性婚姻现实
三国归晋以后,婚姻的政治性虽然也还存在,但远不如门第性婚姻明显。两晋时期,士族和庶族都属统治阶层,不过他们之间的界限却相当清楚。表现在婚姻上,就是“士庶不通婚”。
这种门第性婚姻有个专门的用语,叫“门阀等级内婚制”。其实,追根溯源,这种婚制早在三国时期就已萌芽,那个时期的政治性婚姻应该就包含着这种婚制的胚胎,经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官人法的加强,成了两晋时期最有特色的婚姻形式。
司马氏统一全国后,身为皇族,他们在婚姻上带头讲究门第。开国之君司马炎两次与杨氏家族联姻,皇后杨艳是弘农华阴杨文宗之女,而华阴杨氏自东汉末年以来,世任高官,即所谓“四世为三公”。杨艳在临死前又荐其从妹杨芷为皇后,司马炎“流涕许之”。个中原因,应与杨家是名门士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种情况在整个晋代都很普遍。就是公主下嫁,也能充分反映出皇室婚姻的士族门第性质。据《晋书》记载,在西晋27个公主中,其中明显记载与士族婚配者有10人,除了早亡和婚配对象身份不明者有14人外,嫁于身份卑微者仅有3人。
王室如此,文武官属可以想见。翻开《晋书》,类似记载比比皆是。如名门之后卫玠娶“有海内重名”的乐广之女为妻,名士裴楷娶士族王浑之女为妻,裴楷的侄女嫁与东海王司马越为妃,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卫瓘,晋武帝曾令卫瓘第四子卫宣尚繁昌公主,但卫瓘竟以“诸生之胄”自居,“抗表固辞,不许”。原因很简单,皇帝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先世门第不高,故不愿结为姻亲,看来,在坚守门第这点上,也许无人能出卫瓘之右了。
到了东晋,门第婚姻达于极盛。因为东晋是在南北士族的拥戴下建立的,所以本来就讲究门第阀阅的士族在婚姻上更加注重门户。此时的士族也有了区分,婚姻也相应地就区分开来,比如高级士族与低级士族,江南土著士族与北方南渡士族,他们相互间一般也不通婚。总之相互间都严守界限,庶族地主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拼命巴结士族高门,《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载:
李氏虽然富足,但不是士族,只有在与安东将军结为姻亲后,才得以跻身于士族行列,可见当时的门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寻常人家如此,世为高门的士族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严守门第界限,目的还在于保持自己的特权,排斥其他人参与分享,这说到底就是一种极端自私的社会行为。
身份内婚制:王,谢士族与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的没
然本文以为,除上述原因外,尚可通过对此一时期之奇特的“身份内婚”现象的研究来挖掘门阀政治衰落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以王、谢等东晋世族豪门为例,为巩固其家族地位、政治特权、经济利益以及扩大其家族影响力,东晋世族遂逐渐严格实施“身份内婚制”。这种以婚姻为媒介的政治措施,在造就了士族大家的极度辉煌...
2015考研历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6)?
三国魏时,实行“九品官人法”,促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垄断仕途,并合法荫客,分割国家纳税户。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着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在学术上,以经学礼法传家,并实行“身份内婚制”,不和庶族通婚。两晋为士族鼎盛时期。东晋时,三品以...
士族和门阀有何差异?它们前后相继,有何本质不同?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级,其实在东汉时期已经就萌芽了,经历了三国时期到了西晋正式形成。西晋的建立者司马氏实际上就是靠着士族官僚的支持夺取的曹魏政权,正是基于此,所以建国后在政治与经济制度上都更加的倾向于保护士族地主的利益。西晋时期,五等爵制度以及九品中正制正是门阀政治形成的重...
东晋朝为什么谢家和王家是望族?
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
宗法制度对于国民性格的模塑有哪些影响
其次,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例如,婚娶以门当户对为尚,门阀士族间的异姓联姻,结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并借助政治权势互相庇护.丧葬之礼等级鲜明,棺椁,随葬品,服丧期均据尊卑亲疏而定.此外还流行有附葬之风,...
结合史实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刘驰通过对北朝崔、卢两姓士族高门的婚姻分析,指出士族内部联姻是贯穿整个北朝时期的明显特点。士族高门与各朝最高统治者、与庶族寒门的姻戚关系,则随着双方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王晓卫则从群婚制残余、比较自由的妇女婚姻社交、不论行辈与不重门第、表亲婚、交换婚、冥婚、早婚等方面,考述了北朝鲜卑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