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婚礼是从哪个朝代兴起的,古人举办婚礼是在傍晚还是上午?

的婚礼,目前记录最早的、同时又最详细的,是 周朝时候的婚礼。

【喜气洋洋】
周朝时候的婚礼是 传统意义上的婚礼,而且亦是 正统的原生态婚礼。后世婚礼的演变,几乎都是对于周朝婚礼的改革,总的趋势当然是不断的简化,或者不断的加入外来(文化和民族)元素,使之在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周朝婚礼最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十分讲究婚姻的礼仪!

【 传统婚礼】
这个礼仪在一般情况是这样发生的——
首先是所谓的“发起者行动”……
在得知了某个门当户对的家族(家庭)有一名待字闺中的女子之后,男方必须成为主动行动的一方,当然就成为了婚姻的“发起者”所进行的“行动”。发起者必须率先找媒人去说亲。这一点跟现代人所了解的近代 人的做法完全一样。换句话说,这是个传统,它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而在 某些地区(特别是在比较落后的地区)直到现代仍然有这样的做法。
简单的说,男方成为主动的一方,这是缔结婚姻关系的第一步,属于传统的做法。
这个传统的做法被后人通俗的总结为四个字:媒人说亲!
媒人说亲在 社会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新 成立以前的近代 ,这种形式是 最普遍的婚介形式;而在 古代社会,这差不多算是婚姻必须具有的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只是到了当代社会才渐渐的发生了变化,演变到了当代的职业婚介所。这似乎可以算是人类的一种天然需求和消费。换句话说,旧式找媒人,新式找婚介。

【 传统的媒人形象】
最早记录婚介的文字,应该是在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之间。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 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诗篇名曰《伐柯》,它虽然没有《伐檀》的名气大(没进入中小学课本),但它却记录了 古人的婚介情况和媒妁意识。其诗句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笾,音bian,一声)”。这首诗的诗句译成今天的白话,意思是:“要砍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不成功!要娶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行不通!砍斧柄呀砍斧柄,模子就在你面前。我看那位好姑娘,料理宴席挺熟练……”

【浪漫美好的诗经】
显然,这首诗是描写一位男子看上一位姑娘,希望有媒人来成全他和她的婚事。
看到一位中意的姑娘,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媒人。这跟今天的思维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代的人看见中意的愿意与其婚配的女孩,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是立即想到的是去“追”,绝不可能首先去想找另外一个人,即找一个中介的媒人!这说明社会环境、习惯、约束力以及思维方式等等,在 的现代和古代已经完全的不一样了。
周代社会,媒人说亲,应该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舆论氛围。
虽然,会有少数人破坏;但是,它约束着多数人;破坏者也会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属于名不正、言不顺。生在战国的孟子说过:“如果不经过父母的许可和媒人的介绍,便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甚至爬过墙去进行幽会,那么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瞧不起他。”(原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见《孟子﹡滕文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