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用夫妻双方户口本和结婚证能办贷款吗
农村信用社用夫妻双方户口本和结婚证不能办贷款,办理银行贷款需要有稳定的还款来源和良好的征信信息,用户口本、结婚证并不能办理贷款;
办理银行贷款需要准备资料:
1.有效身份证件;
2.常住户口证明或有效居住证明,及固定住所证明;
3.婚姻状况证明;
4.银行流水;
5.收入证明或个人资产状况证明;
6.征信报告;
7.贷款用途使用计划或声明;
8.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银行贷款需要的条件:
(1)年满18年周岁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城镇居民常住户口或合法有 效的居民身份证明,银行贷款要求贷款人年龄一般在18-60岁之间;
(2)有稳定合法收入,有还款付息能力;
(3)贷款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办理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客户递交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
(2)放贷银行或公司核查客户的信用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级别是否有违法记录,针对个体户和中小企业,还需调查其企业经营状况。
(3)放贷单位工作人员与客户签约,并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放款。
农村信用社用夫妻双方户口本和结婚证能办贷款吗
农村信用社用夫妻双方户口本和结婚证不能办贷款,办理银行贷款需要有稳定的还款来源和良好的征信信息,用户口本、结婚证并不能办理贷款;办理银行贷款需要准备资料:1.有效身份证件;2.常住户口证明或有效居住证明,及固定住所证明;3.婚姻状况证明;4.银行流水;5.收入证明或个人资产状况证明;6.征信报告...
夫妻俩拿结婚证去信用社贷款
法律分析:如果提供,如果想 农村信用社要求:夫妻双方带着结婚证和身份证户口本,双方要同时签字;找三个以上有结婚证的担保人,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和一起去给签字担保;必须无人都无不良记录。法律依据:《 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
农村信用社夫妻贷款需要带什么证件?
农村信用社是3万元,目前信用社的就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最多3万元。用社贷款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且需要房屋作抵押方也可去信用社签字。农uralCreditCooperatives,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 人民银行批准设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
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夫妻双方都可以贷吗
如果提供,如果想 农村信用社要求:夫妻双方带着结婚证和身份证户口本,双方要同时签字;找三个以上有结婚证的担保人,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和你一起去给你签字担保;必须你们无人都无不良记录! 2.农村信用社结婚证贷款可以贷多少 如果满足以上三点的话就可以贷1~5万,一个礼拜左右就能拿钱了!还有最简单的办法,...
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夫妻双方都可以贷吗
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夫妻双方都可以贷。看提供的资料是否满足贷款条件,贷款所需资料:1、借款人的有效身份证、户口簿;2、婚姻状况证明,未婚的需提供未婚证、已离婚的需出具法院民事调解书或离婚证(注明离异后未再婚);3、已婚需提供配偶的有效身份证、户口簿及结婚证;4、借款人的收入证明(连续半年...
农村信用社夫妻贷款怎么还要夫妻双方银行卡
农村信用社夫妻贷款怎么贷自己身份证明、户口本、结婚证、工商证、税务证、资金流水、经营状况及其 他相关证明。还需要携带抵押品或担保。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是3万元,目前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就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最多3万元。30万元在农村信用社贷款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且需要房屋作抵押担保,同时担保...
农村信用社结婚证贷款
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如果是已婚的话是需要提供结婚证的。但是只有结婚证是不可能成功申请贷款的,结婚证只是作为贷款的时候所需的资料。申请贷款的时候需要准备的资料有:夫妻双方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夫妻双方所在工作单位开据的收入证明以及抵押物所有权凭证或者购房合同,以及其他的银行规定的资料,...
解惑:农村信用社夫妻贷款好通过吗?
申请贷款时,需要携带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明、户口本、结婚证、银行流水账单、财产证明、税务证明等相关材料,到了信用社需要填写贷款申请表,之后把携带来的材料都交给银行,一般银行需要2-3周的审核时间,期间还要查看夫妻个人的征信记录等。贷款审批通过之后,需要夫妻二人一起签订合同,办理相关的抵押登记、...
农村信用社结婚证贷款?
如果只凭结婚证是不可以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相关规定有:1、三联保贷款。三个经营的经济实体以自己的工商证为联接,相互担保向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需要供应的资料有:各自的有效身份证明、户口本、结婚证、工商证、税务证、资金流水、经营状况及其他相关证明。2、抵押贷款。以不...
你好,请问下农村信用社用户口本和结婚证贷款可以贷多少? 谢谢
这个不好说,没有统一规定。如果你没有欠贷款,可以申请劳动部门的创业资金,一般金额可以为10万元,期限一年,免息的。具体咨询当地的劳动社保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