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坐花轿是春秋时期才有?那么春秋以前怎么结婚的?背回家?

1.春秋时期属于周代,按照社会习俗,结婚时新娘不坐花轿。根据《礼记·士昏礼》,周代结婚仪式隆重而繁杂,多在晚上迎亲。迎娶前,父亲向儿子新郎敬酒,新娘穿礼服,乘墨车,从车随往,使者持炬火居前照道,女家父母在宗庙设酒席,并在门外迎接。新郎捧雁揖让升堂,行扣拜礼,下堂驾新妇坐的车。新妇随出,父母训诫毕,施衿结悦,新郎援引新娘上车,驾车让轮子转了三圈后,就交与车夫驾驭,新郎先行,在家门口等候。新妇到后,新郎作揖,然后共同进食,饮合卺([jǐn])酒成婚。
2.周代以后,历代结婚的具体仪式则因地区而异。迎娶一般用车,马或轿,南方有用船者。北朝亲迎中有催妆之俗,有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新妇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并结青庐行交拜礼之载。唐代迎新妇,要以粟三升填臼,用席一张盖井,果三斤塞窗,箭三支置户上。新娘上车,新郎骑马绕车三匝。新妇入门,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再从正门入,新妇入门,先拜猪栏,灶头,再夫妇并拜或共同结镜钮。宋代其仪式更加繁复,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俗,大都含驱恶祛邪,祈求吉祥之意。见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明清沿袭此俗。至民国时虽有亲迎之礼,但大多具名帖,媒妁代迎,也有以小叔代迎者。新娘冠帔登轿,或由尊长,或有兄弟抱上轿,母亲姐妹及亲姻哭而送之,有亲兄弟伴送至婿家者,亦有男女双方以亲友迎送至中途者。
3.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但从人力使用、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角度来说,轿子赶不上马车方便,费用更高,舒适性和场面也赶不上马车。所以,轿子发明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本不是社会主流交通工具。
“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才是社会主流。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看过芈月传吗?芈月传虽然有的地方很扯,但是秦王迎娶正妻,就是芈月姐姐的时候(刘涛演的),是严格遵照当时礼仪拍摄的婚礼镜头,程序太复杂,就不扯了……


自古以来, 人都十分重视仪式,而婚礼仪式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未开化时期,性行为十分随意,没有封建时期的禁锢,其实就是原始杂交,那时还没有结婚仪式。后来慢慢从愚昧向文明发展,有了抢亲、族婚等习俗。这种发展是人类从原始迈进古人的进步。
结婚仪式
而抢婚时留下的一些图画慢慢发展成了后代的婚礼,比如女子出嫁时戴头巾,前面有武器开路,后面有亲人随护,这其实是一副抢亲图。女子所带首饰是被抓后禁锢他们的刑具,头巾是为了防止抢来的媳妇跑回家,之后后代还有哭嫁的习俗,就是当时新娘被抢后留下的哭声演变而成。现在我们从 古代各朝的婚俗发展来讲一下结婚进行时的丰富文化。
结婚当天各种礼仪,玩的很嗨
古代的婚礼都是有规制的,自周代完善婚姻礼制以来, 历朝历代大多遵循该礼制,统称为周礼,周礼中包含结婚的有“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亲迎礼是六礼中最复杂的一步礼节,就是结婚当天的礼节、习俗、步骤等,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唐朝孔颖达于《礼记正义》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有双之意,因而成双的鹿皮是聘礼之一。之后,在夏商时期,有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习俗。 自在周代在婚姻上有了明确的规制以来,大体上可以将 的婚姻礼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先秦、秦汉、唐宋明清。在唐宋时期婚礼除了少部分内容的添减,大体上依然遵循周代礼制。
周代时在晚上结婚,婚与“昏”同音,婚礼称为“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时是吉时,因而在黄昏时举行婚礼。婚姻在古时又称“昏因”,有男在昏时迎娶女方,女方因男方而嫁。早期婚姻,是在黄昏时候围绕篝火跳舞,就算礼成,春秋时期男女结婚,娶亲也是在晚上,但娶亲习俗有增加,迎亲的人和车马需穿黑色衣服。到唐朝时,迎亲改为早晨,之后延续至今。
洞房之夜
1、全福开脸
古代女子十四岁行“及笄礼”之后,即为成年,代表已到婚嫁年龄,许了婚姻之后,整个头部的装扮都要有所改变,代表是要成婚的妇人,而不是小姑娘了。婚礼当天,首先要做的就是“上头”,指的是梳头挽发。
给挽发之人必须是全福妇人,各家对全福妇人的标准非常严格,需要的是一位阖家幸福、家庭美满、家中老人全在且儿女双全之人。梳头发的要用新梳子,边梳头时要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意味着对新娘子婚姻的美好祝福。
全福妇人用棉线或者铜线为新娘子开脸,首先需要在新嫁娘脸上或鬓角处涂上香粉,这种方法能把脸上的汗毛、绒毛清理干净,使脸部更加的顺滑、靓丽,算是古代的一种美容方式,这就是开脸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容业的出现,现代人结婚已经很少有开脸这项习俗了,现在几乎已成绝技。
女子梳妆
挽发开脸完毕,新娘子会把一红色围巾蒙于头上,俗称盖头,引言中所说上古未开化时期,有一种习俗称为抢亲,抢亲时女子所带头巾就成了后来的盖头。也有说是为了遮羞。到了吉时,新娘子需由兄弟背上轿子,为了使新娘能够脚不沾地,据说新娘若是双脚着地会带来不幸。还有出门时嫂嫂不可以相送,因为嫂字同“扫”谐音,所以人们认为嫂嫂若出门想相送会不吉利。
2、男方做催妆诗
男方亲迎,婚礼当天,由媒人带领男方家的迎亲队伍,八抬大轿向女方家迎娶新娘,抬轿的必须身体强壮,若在路上遇到别人家花轿,不可以碰头,需要绕着走。如果碰到出殡的队伍,迎亲人需要说点吉祥话,为了图个吉利。
新郎官高头大马在前,之后是仪仗队,中间是轿子,男方至女方后要先以雁为礼,花轿到达女家门前时,女方家里人会拦住新郎官称为拦门。女方兄弟在外拦门,像新郎官出难题,考一考新郎官,只有拦门到了一定时间或者男方答出问题,男方方可进门。男方会做一首诗,催请新娘上轿,名为催妆诗。
进门后男方要送上礼品,不论什么礼品,皆有表达喜庆之意。男方迎接上轿,一般是有女方的兄弟背上轿子,娶亲归途,必须走另外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路上尽量避免宗庙、坟墓等地,如若遇到,需要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结婚途中,轿夫要颤动花轿,目的是闹新娘。
到得男方家中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到宴席上款待。新嫁娘下轿时辰一到,要把花轿抬至拜堂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需要用手掌在轿顶轻轻一拍,用来提示轿内的新娘我要踢轿门了,接着使劲向轿门踢去,用来表示婚后能够振夫纲,不惧内。女方轿内需要回踢一脚,用来表示不示弱男方,要求平等。
3、上三箭、下三箭,跨火盆除晦气
接着新郎官在轿前约三步之遥的位置,深鞠躬,请新娘出轿,新娘出轿,也有新娘出轿之后,新郎官会轻射三只红箭的习俗,第一箭射天,第二箭射地,第三箭射轿,分别射的是天煞、地煞和轿煞,用来祛除身上可能沾染的邪气。
新娘下轿之后脚下要铺有红毯,新郎官和新娘在前面走红毯,一般是男方在右,女方在左,金童玉女在后撒五谷杂粮,之后抬玉脚,跨火盆,意味着趋吉避凶,远离不详未来能够兴旺蓬勃。之后跨马鞍,能够岁岁保平安。跨米袋能顾有吃又有穿。
跨完马鞍走盆之后,就到了拜天地之时,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据记载,拜天地这个习俗在宋代时流行,先是一拜天地,是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二是拜高堂,是孝道的体现,三是夫妻对拜,是指能够相敬如宾。拜堂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亲朋的认可,巩固家族制度。拜天地之后,才算真正的礼成。
拜堂成亲
新房内也“别有洞天”
礼成之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进洞房,在喜帐中撒上枣、栗子、花生等,意义为早生贵子。接着新郎官在一同进来的亲戚中掀盖头,用来掀盖头的称人们称为“喜称”,取“称心如意”之意。据说喜称上有标明斤两的星星,恰好能够凑够十六个星星,以前十六两为一斤,用来掀盖头则大吉大利。掀了盖头之后,男方长辈亲戚(女性亲戚)开始闹喜,说一些夸赞的话逗新娘子。
1、 闹洞房
新郎官这时出门宴请宾客,富贵人家会备有上等佳肴,良酒佳酿。新郎官喝酒回来之后,本该休息了,却还有一项没有完成,那就是闹洞房,一般是在新郎新娘房外闹腾,让他们不能安寝,其实本意就是逗乐,是使新人丢掉羞涩,能够尽快适应新婚生活,也同时丢掉新婚之夜的恐惧与不安。也是把洞房闹得热闹一些,驱除冷清,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
2、交杯结发
之后吃长寿面、喝交杯酒,称为“合卺”,也叫“合欢酒”。就是将酒杯绑在一起,新郎新娘各喝其中半杯,再交换杯子饮下剩余半杯。或者是新人手臂交叉,共同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寓意新人共甘共苦的意思,在之后的生活里能够患难与共且之后荣辱平安寄于一身。也希望之后夫妻双人能够琴瑟和鸣。关於合卺的意象,可能是模仿了两性交合。
之后是结发,在开始时,结发的意思是女子在许下婚姻后,用发绳一直束着头发,在结婚当天洞房之时,由新郎亲自从她头发上解下来。之后,这种仪式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缕头发,绾在一处放于荷包里,之后再放于枕头底下,称之为“合髻”。无论结发或合发,都有对婚姻的期盼,期望婚后夫妻二人相亲相爱,齐心协力。
掀盖头
总结
自周代对于婚姻有了明确的规制,之后各朝都沿袭周代之礼,也就是“六礼”。尽管各朝对于婚姻的制度于细节处有所不同,但大体内容上都是遵照六礼的。比如汉朝时皇太子无亲迎礼,其他习俗按照“六礼”。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原先的婚礼习俗遭遇冲击,北方地区被胡人侵入,大量未被汉化的鲜卑族、匈奴涌入中原,北方婚礼“胡化”明显,南方婚俗更注重“六礼”,但被胡化的风俗持续时间较短。到隋唐时,又恢复迎亲礼,依旧按照六礼行事。宋期间又觉得六礼繁琐,只行其中四礼。
不管是六礼还是四礼,亲迎都是结婚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不管是贫穷人家还是富裕人家,必须有了亲迎这一项之后才算正式成婚,没有这一项,会被认为是私通之人,在当时与礼法不合,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参考文献:
1、婚姻礼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春秋妇女——对《春秋经传》与《仪礼·士昏礼》的初步比较研究
2、《 古代的婚嫁研究》

花轿的简介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轿子这一交通工具,最初的名称为“舆”,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晋六朝时期,肩舆盛行,即由人抬的轿子。直至后唐五代,轿子的概念逐渐明确,名称也转变为“轿”。北宋时期,皇室专享轿子,但宋高宗赵构南渡至临安后,轿子逐渐进入民间,成为了日常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

花轿的由来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帝为皇...

古人坐的轿子是什么时候发明并普及的?

古代能选择的交通工具不多,常见的也就轿子、马车等,其中轿子大概是在我国夏朝初期就有的,是比较古老的交通工具,到了东晋时间,轿子才被逐渐的利用起来,后来对于官员使用轿子也做了规定,按照品级大小,对抬轿的人数和轿子的大小进行区分,民间一般用的是两人抬轿,只有娶亲的时候才能用八抬大轿。古代...

清朝皇帝大婚用的什么花轿

轿子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所记载。到了晋六朝时期,肩舆,即由人抬着的轿子,非常盛行。后唐五代时,轿子开始被称为“轿”。在北宋时期,轿子成为皇室专有的交通工具。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南渡后,废除了乘轿的禁令,从此轿子开始在民间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代步...

我国古代人民习惯怎样出行?

“轿子”是宋代才出现的叫法,在唐代一般称“辇”或“步舆”。步舆,在唐朝是极尊贵的,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乘坐,但是皇帝也不能滥用步舆,否则有劳民伤财之嫌。北宋经济繁荣,享乐之风盛行,朝廷对于乘轿的禁令也渐渐放松。北宋后期,首都开封城里还有专门出租轿子的店铺,按照路途远近,价格从几十到几...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汉族文化,你被震撼到了吗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是不是很热闹?几千年的历史演变,现在还有部分雷同,已经少了很多的繁文缛节。早期时候可以纳妾,和现在一夫一妻又不一样了。只是...

汉族民风民俗有那些?

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 、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

汉族传统婚姻婚配原则,汉族习俗的婚姻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

古代贵族出行工具

轿子最早起源与夏。 的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 、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