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牧民族中娶后母、寡嫂的婚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都说婚姻不是儿戏,所以古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有一个游牧民族却不是这样的。
他们的婚姻方式非常复杂,在今天看来甚至可以说是 ,但是回到古代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查维基奥秘有这么一段文字:不少游牧民族的传统婚姻制度是收继婚制,习惯“妻后母、报寡嫂”观念。当父亲死去后,除了自己的生母外,所有的庶母/后母都可以娶为妻子,兄弟死亡后,也可以娶兄弟的妻子,即夫兄弟婚。此举被农业社会的汉人视为 ,但游牧民族有其特别的原因,在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延续生命的重要考虑,而且收继婚制也能使得自家人的财产保留在自家,不落入外人手。 但是回到古代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女子的丈夫死后,竟然必须要嫁给自己的儿子。
弟弟还能继承哥哥的老婆,甚至连孩子也一起归入门下,或许这就是为了防止“肥水不流外人田吧!”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只能从影视剧中看到过,那为什么游牧民族会有这样的习俗呢?之所以游牧民族有这样的习俗,还要从一夫多制的制度说起,在这个制度确立以后,男人在族里的地位是越来越强大,因此女人就成了男人们的附属品。在当时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再加上居住的地方大多数是在沙漠,条件十分恶略,所以对当时的游牧民族来说劳动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只要是族里的男子死了,如果有儿子的话,那么这个女人就要嫁给自己的儿子,如果没有儿子的话就会被男人的兄弟所娶。人们只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她的另外一件事和游牧民族有着相同的地方。在汉元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匈奴以为与汉朝不能友好的相处,于是两个民族就发展到了绝交的地步,匈奴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勾结,汉朝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建玿三年,成汤打败了匈奴,汉朝也因此得到了安宁。在后来,又有匈奴来到汉朝的长安,这次来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是来和亲的,当然元帝是非常愿意的,于是就将昭君下嫁到匈奴。昭君是元帝的妃子,仪容在红宫中算得上是最美丽的,但是因为没有封上任何的称谓,所以昭君就自愿远嫁匈奴,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的团结,自愿出塞政治联姻。
但是好景不长,昭君入塞没多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匈奴当时有个条例就是女子的男人死后,自己的儿子要娶他的老婆,所以按照这样说的话,昭君就要嫁给自己的儿子,但是昭君身为汉朝的人,当然对这种荒谬的做法难以接受,于是就写信告诉元帝,可还是没有结果,最后还是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虽然这样的做法保证了游牧民族的发展,但在现代人看来,这都是与伦理、人情常理向违背的事。
游牧民族经济落后,人口少,在丈夫死后妻子必须再依附家族中的男人才能养活自己。
因为在草原中需要女子繁衍增加大量的劳动力,而女子也需要劳动力才能够养活自己。
这个婚姻制度的形成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女性比较少导致的,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情况了。
在游牧民族中娶后母、寡嫂的婚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查维基奥秘有这么一段文字:不少游牧民族的传统婚姻制度是收继婚制,习惯“妻后母、报寡嫂”观念。当父亲死去后,除了自己的生母外,所有的庶母/后母都可以娶为妻子,兄弟死亡后,也可以娶兄弟的妻子,即夫兄弟婚。此举被农业社会的汉人视为 ,但游牧民族有其特别的原因,在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延续...
为何游牧民族有娶继母、寡嫂的习俗呢?
娶后母、寡嫂是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在游牧民族中这种事情就很普遍,甚至被定为制度。他们把这种“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称做是“转房婚”,跟“贱老”一样是一种争取族群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当年王昭君就嫁给了匈奴王父子三人。解忧公主嫁了乌孙国的兄弟两代国王。孝庄皇后与多尔衮的...
匈奴人的习俗?
在匈奴人的婚姻关系中,除了有“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还有一种婚姻关系即“和亲”。大单于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女儿们,作为拉拢对发展、巩固自己民族有利的势力的政治外交手段,使其为我所用。如汉武帝时,汉歙(xi,音西)侯赵信,(原归附汉朝的匈奴小王)投降匈奴,因为他长期在汉,熟悉汉朝的军、政情况,大单于遂...
及呼韩邪单于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勒令成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我不解。
呼韩邪单于死后,前妻的儿子继位,按照匈奴的习俗,娶后母王昭君为妻,仍为阏氏。不独此,匈奴尚有兄死弟继的传统。匈奴的习俗: 匈奴“妻后母、报寡嫂”的习俗,学术界将它称之为“收继婚”。它是匈奴乃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婚姻形式。对此,《史记·匈奴列传》有载:其俗,父死,妻...
匈奴的收继婚制度到底是什么?
一、收继婚制度是匈奴的合法制度 收继婚制度作为 封建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当中一种盛行的婚姻继承制度——在一般情况下是同辈亡故,作为兄弟要娶寡嫂、弟媳为已妻,更有甚者还要把自己的庶母(父亲除去母亲以外的所有妻妾)娶为妻。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这样描述匈奴的婚姻制度“父死,妻其后母;...
满洲女真的有“父死娶母,兄死娶嫂”这样的风俗吗?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草原部落有这样的风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实不仅仅是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等草原部落都有这种风俗,当然女真部落也不例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农耕世界也有这种习俗。《左传》中也有这种记载,称之为“转...
"俗妻后母,报寡嫂,死者归其故夫."什么意思?
翻译:乌桓人的习俗是娶后母为妻,与守寡的嫂子私通,但后母和嫂子死后则和原来的丈夫合葬。出自“《后汉书 乌桓鲜卑列传》原文及翻译:【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
匈奴的“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听起来很残忍,是恶俗吗?
并不残忍,也不是恶俗,而是匈奴人在残酷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出一种习俗。“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字面上的意思,是父亲去世后,儿子继承父亲的妻妾,兄弟去世后,活着的兄弟娶了寡嫂,但是你要注意的是,这里有血缘关系是不行的,比如儿子娶父亲的妻妾,是没有血缘关系才可以娶,有血缘关系就不...
夫兄弟婚中北亚民族
北方和中亚的游牧民族中,如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藏族、满族等,夫兄弟婚是普遍的习俗。哈萨克人有明言马皮归主人,兄死后妻归弟的传统。早在十世纪,乌古斯人(土库曼人和乌孙人)也有这样的传统,扶余人则有妻其寡嫂的惯例。历史上,西汉时期,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曾通过和亲互称...
游牧民族弟弟娶寡嫂是很正常的事,太后下嫁为何引发这么大的舆论呢?
游牧民族兄终弟及,寡嫂改嫁弟弟是很正常的事情。太后改嫁多尔衮之所以引发那么大的舆论,我认为最终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太后贵为一国最尊贵的女人,竟然也会改嫁!而引发出了太多的舆论罢了。世上的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在你得到了一个方面的好处时,必然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失去一个好处,上天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