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自掏腰包替他女儿置办嫁妆!这是哪个北宋官员?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驾崩。临终遗诏:皇太子赵祯继位,尊刘皇后为太后,权处分军国大事。刘娥虽然大权在握,但她碍于身份无法微服出行,不能及时掌握外面的消息,思来想去,惟有利用宦官来充当耳目一途了。
在专制时代,太监始终做为一种刚性需求而存在。有宋一代,宦官并非如史家所称的那样只是“供扫洒而已”。他们不仅仅是皇帝家奴,更多的是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宋史》留名的43名公公中,曾经有统军履历的就有18人之多;出任钤辖、都监、巡检、走马承受,监视军队者就更多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做的就是做一些类似跑腿或者“包打听”的事情,跑腿的事情做的勤了,小民百姓就亲切地称他们为“狗太监”了。
对待奴才除了要经常性的“饵以骨”之外,还要严加防范他们反噬主人。千年前的赵宋统治者明白“绝对的权力就有绝对的腐败”,对这些没卵子的奴才既要充分利用,又要时不时收紧项圈。与文臣、武将相比,宦官的升迁颇有难度。想要爬到宦官级别中最高的正六品押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有五年的边任经历,带御器械五年,年龄五十岁以上,而且数十年宦官履历中不能有任何污点的。
如果一个有志青年在十五岁时候自宫,那么他必须要经历五年的军营生活,必须在最高领袖身边呆够五年,还得保证牙好、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寿至五十,数十年间没有一点过错才能在众多的太监中脱颖而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直至七十方可做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宋代的太监们在五十岁之前就要完成。
刘娥作为女主,与真正的皇帝不同,太后的身份无法超越皇帝,垂帘听政,一直受官僚士大夫的限制,根本无法完全通过士大夫来掌握了解下情。刘太后的外戚势力有限,而且行事处处受朝臣掣肘。宦官则不然,他们人数众多,以中旨外出办事,于前朝已有先例,说的上是名正言顺,另外可以以办事之名为由,光明正大地为刘太后打探朝野消息。为了削弱士大夫群体对权力的制约,刘娥也必须利用宦官来与之抗衡。
刘娥出身社会底层,她明白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掌握皇宫外面的情况,包括社会舆情、政策官声、民心民意。她派了许多心腹太监到外面采风,这些太监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了解汴梁城的市井风情,事无巨细回到宫中如实汇报。
刘娥本以为自己聪明,哪知道偏偏有人就掌握了她的这个心理,狠狠地涮了她一把。一天,一个小太监在汴梁城中四下里乱蹿时,发现了奇怪的一幕:一户人家院子里晾晒着无数印染过的布帛。好奇心驱使下,这个太监过去打探究竟,见这里也不是染院,普通人家染这么多的布帛干什么?一打听,这户主人还是个小官员,小太监更加觉得其中有文章,拐弯抹角的打听,这才知道这个官员有个女儿到了出嫁年龄,他的薪俸微薄,无力给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所以只好自己动手,买了些白色布帛自己染,白色价格便宜,这样可以节约很大一笔钱。
小太监听了肃然起敬,汴梁城中居然还有这样的好公仆!回到宫中,他一五一十向刘太后汇报说有这么一个小官员穷得可怜,无力给女儿置办嫁妆,只好买来许多白色布帛自己动手染好了作嫁衣。刘娥既是女人,也是从饥一顿饱一顿的苦日子一路走过来的人,听说汴梁城还有如此贫寒的官员,同情心泛滥,大笔一挥,赐给这个小官员一大笔钱和一些绫罗绸缎,资助他嫁女。
因为办法得当,这个官员不但风光嫁女,而且一举脱贫,从此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如果活在当下,这个小官员完全可以借嫁女的良机索要一笔不菲的彩礼,养老问题迎刃而解。
历史证明,许多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缺乏的只是脑洞大开的思考。
嫡女母亲嫁妆被后母挪用
是问小说么, 建议去小说吧看看, 会有大神指导的。
皇太极把哪个妃子送给大臣了
皇太极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一个贝勒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从小就非常漂亮。 皇太极听说博尔济吉特氏的传闻后,果断将她接近宫中,博尔济吉特氏除了漂亮以外,还非常的贤惠、善良,皇太极非常喜欢她,不久就册封博尔济吉特氏为东宫福晋。就在博尔...
皇帝后代回皇宫要钱把
我前女友就是,人家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