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这习俗是怎样变迁的?
婚礼习俗
闹洞房
据上辈老年人讲述在明清时就有闹洞房习俗,沿袭到今,随着时代变迁,内容演变更新,但形式仍依旧。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亲朋好友聚会喝喜酒,计红包,鸣鞭炮,分吃喜糖……,新妇宴吃过,当天夜晚送新郎进入洞房前一段时间,是闹洞房(也叫闹新房)的热闹时光,新娘在伴姑陪侍下,盛妆坐于床上,背后是全新红绿被面堆叠如山的棉被,洞房中,红烛高烧,喜欢玩笑取闹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以诱发新娘会笑起来为条件,可向新娘及新郎家索取红蛋或糖果,让场面喜庆、热闹也是一项文明的行为,但闹洞房过程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尽至抢去床上被褥或枕头或其他房中器物为要挟,强索红蛋或其他东西,这虽属少数人过激行为,但与真正以娱乐性的闹洞房是不相适应的,也为有高度文明意识的人们所不容和反对。
闹房结束,新郎父母出面,一边分发红蛋糖果,向众人说情,请大家退出以后,送新郎进房,结成鸳鸯夫妇。至此闹洞房结束,即进行送郎进房活动。
迎取、拜堂、回门等
婚礼习俗由来已久,自唐、宋以来,以至明清,一直在民间流传,长盛不衰,结婚是人生中一件大事,历来都讲究排场,形式隆重喜庆,开支费用也比较多,因为是办喜事,民间舍得化费钱财甚至借贷,也要把婚礼办得体面。
青年成长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作父母从很早开始,就为筹措儿女的婚嫁而精心谋划,接近结婚年龄,就托人作媒讲亲,同时,准备养几头大肥猪,订婚要送彩礼和猪肉,这叫挑担蓝,除米面、猪肉外还送其他礼物。
娶亲时,男方也要挑担蓝、馒头、粽。女方要回赠新郎一套礼服和鞋袜等,请人拣好日子,到期请来媒人,四亲八眷,摆起宴席,人客进门,事先杀猪宰羊,第一次宴客,叫接凤酒,次日午宴,叫发媒酒,其他宴朋参加的人都算是陪媒人,宴毕,准备花轿,安排接亲人员除两个媒人外,伴姑(女)2人,长接2人,短接2人唢呐一对,据说长接任务是送炮仗,短接任务负责送灯亮,伴姑提着一对灯笼(后以桅灯扎上红布,抵达新娘家后,先请喝茶(桂圆、荔枝茶)再吃点心(浇头面)夜里请客叫嫁女酒,接亲队伍坐堂前东边首席,外公、娘舅坐西边首席,夜里花轿停在新娘家天井,两头用橙垫高,轿下放上一盆清水(据传说是花轿着地风水被占)轿前两只灯,彻夜点亮,由伴姑负责添油添烛,不准熄灭,吃到中途,新娘家厨师、行侗送上洗面汤,请媒人、长接洗脸洗手,还添上菜肴,接亲人员要给红包和香烟,吃毕酒宴,夜里新娘家属亲戚讨炮仗,炮一边鸣放,一边再讨,再放,以表示喜庆,下半夜新娘出门前,接亲方要打炮仗,叫做催新娘,促其及早打扮,别耽误时辰,准时出阁上轿叫催上轿,新娘则自己在闺房内由伴姑帮助梳妆打扮,旧时还戴珠冠,穿红吉服,时辰一到,临上轿,新娘先向媒人、长接讨得红包(叫上轿银)后踏上官升、官斗、*站在上面,由亲兄弟抱起送进花轿,此时,唢呐*吹喜庆乐曲,鞭炮齐鸣,新娘家人则坐在灶前,紧靠米炉膛石悲哀大哭(说是不让风水被小心翼翼,怕被跌倒,路上过水,过桥,新娘要准备数份红包,应接亲人员讨取,这些红包称过水过桥包,抵达新郎家,也是炮仗连连炸响,唢呐劲吹,表示热烈欢迎让新娘感觉有面子,下轿前,也要向新郎家讨取红包,满足后方下轿,否则,坐着不动表示不满意,这叫讨落轿银,后由伴姑陪着踏上红口袋,(口袋前后交替移动更换,袋口向前,新娘才稳步,袋口向后新娘停止前进,这里有讲究,传说是试探新娘老到不老到是聪明还是痴呆。)进入洞房,坐床后,厨房捧出面一碗,叫通心面,让新娘先吃后让新郎吃,实际上用筷子动几下,并不真的吃。接亲回来人员吃茶、吃点心,众宾客也进行吃点心,休息一会,时辰一到,进行拜天地仪式,堂上灯烛辉煌,供品丰盛,由赞礼官喝令,拜过天地、祖宗撤去供品和其他祭物,午宴开始,这餐酒宴,叫请新妇酒,新娘由伴姑导引入席坐于东边首席,外公、娘舅等至亲戚入席坐于西边首席,席间,新郎新娘携酒到各席依次敬酒,入夜请夫妇双全,体健儿女兴旺的人或德高望重的老年夫妇,把新郎送入洞房,口念贺词,大意是:送郎送进房,一对鸳鸯凑成双,今年生个梅花女,明年生个状元郎,念毕送郎人喝桂圆、荔枝茶后关门退出,新娘与新郎在房内要把从娘家带来的红生蛋藏于隐秘处,然后上床睡眠,正式成为夫妻。次晨由小姑或行侗等人送洗脸汤进房,一边开始大开房门,在许多人进去搜寻鸡蛋或直接向新娘、新郎讨红蛋,这是象征早生贵子的举动,兴尽众人退出,让新娘梳理出户,泡茶敬送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吃茶后要放上红包,称见面钱,也有在新妇酒后,即泡茶收见面钱(防止客人酒后即辞别),早上的酒席,叫送凤酒,或散客酒,客人辞去时,要分送馒头、喜糖、红蛋、粽子等礼物。中午新郎家继续设宴,叫厨官酒感谢大家为婚事忙忙碌,日夜操劳的意思。午后行侗(服务人员)送还借用的碗盆、桌橙等器物,喜事到此便称完成,婚后第二天,新娘兄弟代表娘家送红蛋糖果来,又要宴请,下午回去。婚后第三天,新娘、新娘到丈人、丈母家拜见亲人,当晚双双回新郎家,带回礼物特别是一对公母鸡,叫子孙鸡,含有两夫妇儿女兴旺,子孙万代的意思。
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
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
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
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
,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
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
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
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
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
“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
,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
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
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
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
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
,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
(《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
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
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淫”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
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
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
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
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
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
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
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
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
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
,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
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 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
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
,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闹洞房是如何从美好传统,演变成为社会陋习的呢?
8. 总的来说,闹洞房已经从一种美好的传统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陋习。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陋习,尊重个体的尊严和权利。
闹洞房这习俗是怎样变迁的?
新娘在伴姑陪侍下,盛妆坐于床上,背后是全新红绿被面堆叠如山的棉被,洞房中,红烛高烧,喜欢玩笑取闹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以诱发新娘会笑起来为条件,可向新娘及新郎家索取红蛋或糖果,让场面喜庆、热闹也是一项文明的行为,但闹洞房过程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尽至抢去床上被褥或枕头或其他房中器物为要挟,强索...
闹洞房是如何从美好传统,演变成为社会陋习的呢?
闹洞房习俗出现后就受到批评尽管民间社会完全接受闹洞房这一习俗,但在不少文人看来,闹洞房是彻头彻尾的陋习,有百害而无一利。葛洪在《抱朴子·疾谬》中记载了当时闹洞房的夸张行为:“蹙以楚挞,系脚倒悬,酒后酗,不知限齐,致有伤瘀血流、踒折支体者。”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少新娘子被闹洞...
闹洞房这习俗是怎样变迁的
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洞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者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
闹洞房的来历如何应对闹洞房
一、闹洞房的来历 习俗最早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
闹洞房来历
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习俗起源于北方,最初主要是新郎参与,这可能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北方民族以狩猎和游牧为生,男子勇猛剽悍,新婚时能承受棒打,证明其为合格丈夫。一些原始民族以自残或被虐来证明男子资格,甚至用人头作为求偶的信物,闹房习俗可能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无论是驱邪避灾还是保留...
闹洞房习俗是什么,怎么由来的呢?
闹洞房并非民间自发举行,而是有着深远的起源。相传在先秦时期,就有淳朴肃穆的婚礼习俗,孔老夫子在《礼记》中写到:“嫁女之家,三日不灭烛火;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这反应了当时关于婚俗的一种形式,从现代的思维去衡量,似乎有些过于拘谨、过于沉闷。不过,古人的智慧是不能小觑的,在婚礼中庄严...
“闹洞房”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
闹洞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古人为什么要闹洞房?
逐渐的以驱魔辟邪为目的的闹洞房习俗就传播开来。有据可考的是《汉书 ·地理志》里面的记载,闹洞房的初始形态来自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太子丹,那时候太子丹爱江山不爱美人,为了笼络人心,结交宾客,经常叫自己的妻妾来招待各类人物,当宾客调戏妻妾也不以为意,这样的行为就逐渐被平民大众效仿,逐渐的在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