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的婚俗“两头蹲”是啥意思?
两头蹲,江苏省常熟市特色。婚嫁用词,顾名思义,就是要两边住,两边照顾,两边跑来跑去。
所谓“两头蹲”的婚居模式,即男女结婚时,双方都准备新房,男方不出礼金,女方不办嫁妆,两边都办喜事,结婚以后两边居住,有了孩子两家共有,使用双方的姓氏,赡养双方的老人。
两头蹲又称421家庭(即双方父母,双方和子女构成),婚姻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这种婚姻形式在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好贯彻的地区普遍存在。两头蹲的形成,不愿意将女儿嫁出,因此发明了此种婚居模式。
从理论上讲,推广“两头蹲”的婚居模式,结婚以后两边居住,有了孩子两家共有,使用双方的姓氏,打破了男娶女嫁的旧框框。有利于打消人们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实现男女平等,有效缓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
两头蹲,婚嫁用词,顾名思义,就是结婚后夫妻双方(一般都为独生子女)要两边住,两边照顾,两边跑来跑去。
两头蹲一般男方不置备礼金,女方不办嫁妆。条件好的由双方父母共同或者两方各自出资购置新房,条件差的则双方都不置办新房,小夫妻直接住与父母家里(交通或者工作便利一方,或者两边轮流住一段时间)。
两头蹲大都是421家庭模式(即双方父母,双方和子女构成),婚姻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这种婚姻形式在计划生育政策贯彻较好的地区普遍存在。两头蹲的父母双方,既不愿儿子入赘,也不愿意将女儿嫁出,因此发明了此种婚居模式。
从理论上讲,“两头蹲”的婚居模式,结婚以后可以两边居住,有了孩子两家共有。80后独生子女政策可以生两个,孩子哪个姓男方、哪个姓女方,根据双方家庭自由商量,每家可以不一样。使用双方的姓氏,打破了男娶女嫁的旧框框。有利于打消人们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实现男女平等,有效缓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不过在实际中,两头蹲也存在着一些弊病。
首先,两头蹲的出现本就是由于双方父母不愿自家姓氏断绝、子女离开自己身边而产生,小孩的姓氏会成为双方父母的争执点。生一个小孩姓哪边,生一男一女男孩姓哪边甚至都会成为双方父母迫使小夫妻离婚原因。
其次,由于两头蹲男方可以不置备礼金,女方不办嫁妆,现已成为当下不少经济条件稍次的家庭首选选择。但由于80后独生子女2胎的开放,以致很多父母会要求生2胎,使很多小夫妻肩上的经济负担极大!
再说孩子的姓氏问题。孩子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看起来是个实现男女平等的好主意,实问题依然存在。就我的理解,使用双方的姓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在父亲家里随父姓,在母亲家里随母姓。(在户籍制度不严格的过去,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在身份证、户籍早已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当下,势必给当事人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孩子同时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且不说同时使用两个人的姓氏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 ,如果单姓变双姓成了风尚,几代人以后,我们比外国人的一长串姓名或许还要长。岂不给生活带来更多不便?
从实际情况来看,可能跟苏州、常熟等周边地区经济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关系,女方家长可能在家产方面考虑到继承问题,而他们在生育黄金期却恰逢国家的“一胎”政策,女儿嫁出去后,如果家产给了女儿,就有可能会被亲家霸占,所以让女儿再生一个娃,姓自己的,这样家产就不会被“外人”持有。说是抢姓,其实跟钱有关系。但是如此一来,女婿就有入赘之嫌,大多数人都是不会这么干的,所以弄了个折衷方案:两头蹲。女方不算嫁,男方也不算入赘,生两个娃,一家一个,各自操办。
这个方案看上去很美,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跟“出嫁”没什么两样,但一旦涉及到实际利益时往往矛盾重重,比如小孩的教育、房产问题、户口问题等。而且,“两头蹲”已在常熟当地逐渐形成一种风气,有的时候一个村子都是两头蹲,哪一家要不是这样做,就会被鄙视,有种向攀比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再是相对富裕人家特有的作派了。
参考链接:两头蹲_百度百科
我刚咨询过常熟的同事:指的是结婚的夫妇一段时间去男方家里住住,一段时间去女方家里住,防止双方老人寂寞。(适合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比较适合这个模式。
夫妻双方都出礼金,男家当娶媳妇,女家当入赘女婿,孩子姓男方
很白痴的婚俗。
‘’两头蹲‘’的风俗是什么?
我不会承认“两头蹲”的gp风俗!更不会认为区区一个姓氏就影响力那么大,能够影响了父辈对儿女的爱;祖父辈对孙子的宠?提出这个问题很好,让人们都来面对“识时务者为俊杰”、“有奶便是娘”……传统文化是否应该全盘继承?传统文化是否允许断章取义?传统文化是否应该与时俱进...
福建龙岩两头亲(两头蹲)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有人能详细说明吗
你好!两头蹲的风俗很明显是地方百姓为应对独生子女的政策而定,太过传统,有些自欺欺人之嫌啊!五百年前或许大家都是有些关系的,都是炎黄子孙嘛。所谓的两头蹲,就是:男女双方不嫁不娶,婚后生两个小孩,一个跟男方姓,一个跟女方姓。好像有些看不懂,对吧!其实就是男女方单独办婚宴...
结婚两来两走是怎么一回事?
“两来两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进入婚姻期,无论是“从夫居”还是招婿上门,都不再能适应家庭的需求。村民根据实际生活的变化,创造了一种新的婚居形式——“两来两走”,男不说“娶”,女不言“嫁”,而是“结婚”。婚后,双方父母哪边需要,小夫妻就与哪边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