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常德老乡进!!!请问有人知道常德的婚俗嘛???

常德(以前叫津市)的婚俗在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与其他地区的婚俗有相同之处,但津市婚俗由于受移民、商业氛围浓郁等因素的影响,又有其鲜明的特色。在男女婚姻全过程中规约分明.程序清晰,形成了一整套婚姻规定,谁也不能逾越。津市婚俗分得很细,共分说媒、换庚、过茶、求喜、报期、下书、过礼、哭嫁、娶亲、女方发亲、入洞房、闹房、回门等十多道程序,十分复杂。一场婚姻,搞得双方亲人囊中如洗,精疲力竭。但不管怎样累,怎样繁琐,结亲的双方都尽心尽力操持,争取把婚事办得尽善尽美。

在旧时,津市婚俗中第一道程序是“说媒”。这是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男方的父母看中了女方,就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说媒有两层意思:第一,夸奖男方家如何好,如何有钱,男方长得如何英俊、有地位、有学问等等。第二是看女方的家境如何,姑娘是否漂亮等等。媒人,津市俗语称“红人先生”,此“红人先生”去女方家告知,无论说媒是否成功,男方必须给钱财。

男女方通过说媒,送彩礼,双方满意后,第二个程序是“换庚”。庚就是生庚八字,指双方出生的时辰、年庚。换庚又叫换八字,《文海披沙》释义:‘‘李虚中以人生年月日所直干支,推人祸福生死,百不失一,初不用时也。自宋而后,乃并其时参合之,谓之八字。”八字由算命先生推算,若八字合得上,才选定吉日,将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用红纸写好,相互交换。男女双方换庚后,男方就给女方送礼,男方随媒人把礼物送到女方,女方设宴招待,这样,双方就正式确定了婚姻关系。

第三道程序是“过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之后,必须选良辰吉日办喜事,在还未办喜事的这一段时间里要相互往来,特别是年节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大节里,男方必须再给女方送礼。此送礼与彩礼有区别,不必送太贵重的礼,肉、鱼、糕点、糖果均可,以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客气,以及与未来的亲家增添友好气氛。

过茶使双方保持密切联系,等双方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第四道程序就是“求喜”。求喜是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办喜事。求喜也要带一点礼物,主要是衣被布料等。若是女方同意,又要请算命先生推算良辰吉日,确定吉日后,女方便向男方正式提出彩礼要求等。

第五道程序叫“报期”。男方将算命先生算的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带着准备好的彩礼由媒人陪同送往女方。津市旧时乃繁华商业城市殷实人家较多,送彩礼一般是绸缎衣物,大户人家还送金戒指、金项链等贵重物品,彩礼越重,越显示男方的经济实力和“会做人”,这样,女方就愈高兴愈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男方。

彩礼送到女方家,女方收下彩礼,男方家就要向女方家亲戚长辈“下书”,请女方家的上亲,一般为长辈或舅子,在婚期送亲吃酒。这种酒客又叫“书客”,被视为最尊贵的客人。

“下书”过后,男女双方便开始操办喜事等。男方将女方提出的“水礼”(殷实富家送整猪、整羊、整罐酒、浏糖饼120个,普通人家也要送二十斤肉、数瓶酒、衣物鞋袜等),以及主亲的茶(肉、鱼、点心包子),请人送往女方,新郎、媒人一同去,此为“过礼”。到了晚上,男家备办一桌酒席招待新郎,此时。男家要配“十兄弟”,即新郎加上九名未婚童男。童男可以是自家亲属,也可以是邻居、朋友等。在席间还要闹席,闹席就是猜拳行令,每个童男向新郎敬酒,十分热闹。这时,办席的厨师也参与,向新郎索取烟钱。大户人家除了配“十兄弟”,还要设宴祭祖,行三献礼,升号匾,谓“即冠而字”,显得更热闹。那么女方同样备办酒席招待新娘,也要配“十姊妹”,请未婚的九名少女同样可以是亲属,也可以是邻居、好友相陪。此时新娘便开始哭嫁。

“哭嫁”是第八道程序。这是新娘嫁给新郎必不可少的规矩,一是显示有孝心,娘家把自己养大,就要离开了,从此不能天天尽孝,难受得哭。其二嫁到男方家,未来生活,不知是否幸福.心中没底,惧怕得哭。其三是撒娇得哭。其四是兴奋、激动得哭等等。津市流传有《哭嫁歌》如下:

我的姆妈也,
我头发往上梳,
眼雨往下流,
我一世不想把新娘做。
我的姆妈也,
我假如是您的儿子,
娶个媳妇满堂红。
我的爹爹也,
您嫁了姑儿满屋空。
此时,在门外看热闹的小童,就会唱起清亮、刺耳的儿歌
新姑儿新姑儿你不哭,
转个弯儿就是你的屋。
新姑儿新姑儿你不笑,
转个弯儿就是你的灶。

“哭嫁”往往哭到新娘声音嘶哑,母亲泪涕四流方才罢休,实在有趣。

第九道程序是“娶亲”,男方用轿子到女方抬新娘。抬新娘的轿子必须是红花大轿。此轿很讲究,红篷金杆,前垂水竹大红镂花轿帘,甚是气派。抬书客则用小轿。新郎坐花轿前去,娶回新娘后换高头大马,或坐小轿,由媒婆陪同娶亲队伍去接新娘。娶亲队伍前有吹鼓手吹喇叭,敲锣打鼓,中间几顶四抬大轿,后有“十兄弟”、亲友、媒人等相陪,十分热闹。娶亲队伍到了女方家,不许进屋,女方的厨师和侍女急忙把门关紧,向新郎索取喜钱、烟钱(往往从门缝里塞进屋去),女方的人收到喜钱、烟钱,才把大门打开,迎接娶亲队伍和新郎,大办酒席。如果是富户人家,不光三亲六眷都接请吃酒,连整个一条街的街坊邻居,都下请帖接客,红包、礼品堆积成山,酒席可摆上数百桌。小户人家也拼命攀比。酒毕,新郎还要向女方长辈下四大礼后,再返回,等候女方发亲。

“女方发亲”就是第十道程序。此时,新娘打扮一新,头戴凤冠霞帔,身穿大红镶边摆裙,脚上却穿着旧鞋,由长兄(没有长兄由弟弟,没有弟弟由表兄弟)背到堂屋,站在预先准备好的四方木头上,拜叩祖宗牌位,三叩三拜,十分繁琐,此叫做“辞香火”。拜完祖宗,再换上新鞋,由兄长或兄弟背上大红花轿。新娘临行时,父母给新娘一些零钱,叫“撒轿钱”。这种“撒轿钱”作用很大,因为途中轿夫喜欢挑逗新娘,时而把大红花轿摇摆不定,时而故意停轿不走,时而从轿窗偷看新娘等等,此时,新娘就用“撒轿钱”打发轿夫,轿夫才会平安把大花轿抬到婆家。此为富贵者娶亲。贫家人娶亲,新娘没有凤冠霞帔,只顶红盖头,其他礼节都一样。娶亲队伍来到男家后,队伍中抬家具,挑马桶、脚盆或瓷器的脚夫要在男家门口颠几颠,晃几晃,似乎在告诉男方多给几个力资钱。男方要毫不吝啬地给脚夫力资钱。男方再派人把衣柜、家具、箱子、被褥等接进新房摆好,请邻里受尊敬的人来铺床,一般铺床时都唱《铺床歌》:

甲:铺床铺床,两头适当。
乙:先生贵子,慢生姑娘。
甲:枕头两头架,新郎倌两头爬。
乙:枕头两头丢,养的儿子像泥鳅。

此《铺床歌》充满了封建主义色彩,先生贵子,是重男轻女。铺床时特别讲究枕头,枕头铺不好,夫妻睡觉就不和谐,而且养的儿子像泥鳅一样瘦小。待床铺好,新房布置好后,礼生 (一般为道士)在门口摆起香案花烛,并宣读《车马文》,又叫《拦车马》,此行是洒鸡血拦轿,这里面有傩祭成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十姊妹分两排站在门前,迎接舅子,叫“接风”。然后由厨师杀雄鸡,用鸡血治煞,《拦车马》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把妖气邪气拦在门外,保佑新婚家庭清吉平安。之后,轿夫再抬起花轿,在房前打几个圈圈,叫做“回车马”。经过这样多的程序,再把轿子抬到堂屋,书客(舅子)掀开轿帘,男方请邻里受尊敬的女人牵新娘出轿门,再由礼生引新郎与新娘跪在堂屋中摆好的草垫上,进行“双拜堂”,礼生先读“合卺文”,合卺即成婚。读毕“合卺文”,拜堂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祖先,夫妻对拜,夫妻换盏,喝交杯酒等。拜毕,新郎牵着新娘入房。入洞房也有讲究,夫妻人洞房后,看谁先抢到床上坐,谁抢了先,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谁就为强。

第十二道程序是“闹房”了。古时闹房有各种各样的闹法,有低级庸俗的,也有健康文明的。据说津市“百禄斋”的大老板娶媳妇闹房,全是由津市上流社会宾客考新娘,无论是对对联、猜谜,还是其他问题,新娘都对答如流,显示出新娘的才气和机敏,很受客人钦佩。也有闹房叫新娘新郎做游戏咬糖果的。更有趣的闹房是用谐音来说明夫妻问的快乐。客人在洞房中拿出先准备好的五件物品:一只金戒指,一只瓷碗,一根针,一双筷子,一面锣。客人叫新娘把五件物品从头至尾念一遍。新娘不知其意,只得念“金、碗、针、筷、锣”,连起来一听就知道是 “今晚真快乐”,真是有趣。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回门”。婚后三天,娘家派舅子或姨妹子接新婚夫妻回娘家,此叫“回门”。不过新郎新娘必须当日返回,不能在娘家留宿。新郎新娘回家后,一月之内不准空房,新郎新娘都不准在外面睡觉。等到一个月后,新郎再送新娘回娘家,这样,新娘可在娘家住上一个月,然后再由新郎接回。

还真是奇怪,有这样的老师,叫学生写婚俗,我觉得楼上的写的很好,我就不多说了

常德的进来!

连高山街都拆光打 还好老广场还在 昨天去那里喝啊酒地

熟悉常德的进

忘记了 只记得上面写的"禁止摇晃"

有没有湖南常德的?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