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什么是婚姻习俗

   传统婚姻习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一类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如果说前者主要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则后者主要是出于维系种的延续及族群的发展。此外,婚姻还为人类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资参照的行为模式,正如《周易?序卦》中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因此,人类的婚姻生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确保种的繁衍及构建社会行为模式的双重功能。
  一、婚姻释义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发展而来的。那时“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处于不分辈分,不分血缘的“血亲群婚”状态。由于性关系的混杂与孕期的绵长,当时的人们还很难意识到男女媾和与生儿育女有什么必然联系,性只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所以,人们“知母不知父”。即使进入母系社会时期,以母系为主的不稳定的对偶婚常常也会产生知母不知父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民族的史诗中,其最早的祖先往往是一位女性,即“始祖母”,她受了某种自然物的感应生下了这个民族的男性祖先。在 汉族早期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的始祖契,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周的始祖弃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古老的传说虽然有神化圣人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早期对婚育的无知。正因古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氏便随母系而定,所以,早期族群多以带有“女”字旁的姓氏居多。
  随着人们对生育本质了解的深入,婚姻形式开始从长幼无序的混乱状态,慢慢过渡到了同辈份之间的族内婚阶段。 古代神话中所载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成婚繁育人类的故事,实际便是这种原始婚姻形态的折光。神话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这是唐人留下的一则神话。这类神话故事在汉族古文献和少数民族口传神话中有很多异文,其中的人物不同,结婚的背景不同,祈祷天意的手段也各异,而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亲兄妹之间的婚配。这说明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兄妹互为夫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此后,当人们意识到“同姓相婚,其生不繁”的道理后,氏族内婚制便开始向氏族外婚制过渡,开始了两个不同氏族之间的男女互为夫妻,而亲兄妹之间的婚姻便被彻底排除了。
  两性之合俗谓“婚姻”,那么,为什么要用婚姻二字呢? 《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说文》亦云:“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为什么婚礼一定要在黄昏举行?此当与古代的抢婚习俗有关。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早期人类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也是古代部落间为增加人口用战争手段掠夺妇女的一种野蛮和强制性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曾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在《易经》中不止一处提到“匪寇,婚媾”,就是对古代抢婚习俗的形象描述。因为是使用暴力抢亲,有夜幕掩护自然更容易得手。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婚姻形式在中原早已消失,但于黄昏时分举行婚礼的习俗却在许多地方保留下来。在边远地区,至今尚能找到许多抢婚的鲜活资料。例如,在云南景颇族中,如几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便会有人抢先下手,强抢为妻,但其后仍需托媒人周旋,重付聘金,这种婚姻在当地被称为“迷鲁”。此外,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也有程度不同的抢婚习俗,有真抢的,也有假抢以节约嫁娶之资的。
  二、传统婚礼程式
  婚礼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故自古便称之为“婚姻大事”。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婚姻在种的延续上,具有决定意义。
   的传统婚姻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婚礼分成六个不同阶段,并举行六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仪式,故古称“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 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程序是: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周代之前,用礼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公卿纳采用羊,大夫用雁,士用雉,后一律用雁。关于古礼用雁,也有不同解释,较早的说法是:雁是一种“木落南翔,冰泮北徂”的候鸟、随阳鸟。《白虎通》云:“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以后又有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之说,取其对配偶的忠贞,这实际是封建时代宣扬贞妇烈女的结果。按古礼,雁一律用活的。近代,纳采求婚与问名仪式逐渐合并举行,人们也不再用活雁,转而用家鹅或木雕的大雁替代。在古代“六礼”中,除纳征外,其余五项都要用雁。
  2、问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古代问名仪式是:“宾执雁,请问名”,主人同意后,宾入,宾开始说“问名辞”:“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 以谦虚口吻询问女子名号,这里所说的卜,是占卜男女生辰八字、命相阴阳是否相合,天意是否吉祥等等。因此,问名礼是六礼中迷信程度最大的部分。占卜时要考虑年龄、生肖、五行等诸多禁忌。
  如若年龄相当、生肖相宜、五行相生,在有些地方,还需占卜天意。方法有多种,比如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用两碗清水压在神前,三天后如洁净如初则为大吉,掉入污物则为不吉。再如点燃两支香,燃烧后烧得整齐,意味着新人可以白头偕老,烧得不整齐则意味着两个人不是同命鸳鸯,不能结婚。当然,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不足凭信。
  如双方五行相生,属相相合,占卜无凶,就可以进入订婚阶段。
  3、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也叫“订盟”,现称“订婚”。订婚是婚礼中的关键仪式。古俗照例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经议婚到定婚,实际上已经进入“小聘”阶段,俗称为“送定”、“过定”、“定聘”、“过小礼”。旧式婚礼,此时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礼烛,也有用猪、用羊的。老北京的传统是满人必送如意、荷包,汉人则重戒指(金银各一),此外还有其它首饰。送定礼过后,就表明婚约已成,男方准备迎娶,女方准备遣嫁。但婚期并没有定,有时还要拖上几年,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再进入纳征阶段。
  4、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征,在这里是“成”的意思。币,在上古特指皮帛,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聘金。这项成婚礼又被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放大定”等。此时,男方往往备有礼单,装礼品的箱笼由人挑抬,甚至伴以鼓乐,在媒人和押礼人的护送下前往女家。这项仪式通常采取“回礼”的做法,即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回男方,也有的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按汉代《仪礼?士婚礼》的规定,纳征的礼物应是“玄纁、束帛、俪皮”。 其中 一束“束帛”为五匹,但是每匹帛的卷法是两端对卷,一束共计十端,仍为双数。古俗聘礼的“俪皮”也是一样,“俪”是双数,俪皮则指成对的鹿皮,可见,聘礼取双的传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旧时北京送聘礼仪式多在上午举行,时间也多定在迎娶前的两个月或一百天。聘礼照例要用如意、鹅笼(活鹅一只或一对,用胭脂染红,为古代奠雁习俗的遗留)、酒海(绍兴女贞酒一至四坛不等,与鹅笼数同)、鱼池(内放活鲤鱼两尾,象征鱼水同欢、吉庆有余)。此外还有首饰、绸缎衣料、龙凤喜饼、猪肘羊腿(为给媒人的礼物,俗云“媒人跑断腿,赔她猪羊腿”)、各色喜果、鸡鸭蛋、茶叶等等。以上聘礼由往往请专营此业的喜轿铺送去。
  5、请期 是婚前去女家商定结婚日期时举行的仪式。古俗用雁。婚期确定的规矩一般是男定月,女定日,以避开女方经期。民间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请期礼品从简,也可在送聘礼时把婚期商定。
  6、亲迎 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这项仪式是古代婚礼的主要过程,甚至有的人认为只有“亲迎”这一环,才是真正的婚礼,而前五项仪式只能算作议婚、订婚等过渡性仪礼。亲迎礼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琐碎的仪式。迎娶前一天女方要将嫁妆送往男家,嫁妆的多少以抬论,王府嫁女,不少于120抬。贫者四抬、六抬,有时甚至有上不了抬的,就在喜轿铺雇几个“窝脖”扛过去。嫁妆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都有固定的套路,过去有嫁妆铺精通此道,专为人备置嫁妆。旧北京满族比汉族的嫁妆要丰厚些,新房中所有家具陈设皆由女方陪送,而汉族往往只管桌面上的东西和手使的东西。一般夜净(尿盆)、子孙盆(洗澡盆、洗衣盆等)、长命灯是必须要有的,是女人出嫁的“三宗宝”。
  亲迎仪式有两种,一种是迎亲,一种是等亲。迎亲用轿一律“双顶”,新郎乘一顶,另选全福小男孩乘一顶(名曰“压轿”)前往女家迎娶。等亲用轿一律用“单顶”,新郎于家门外迎候。从女家起轿时,女家向新郎献四喜汤茶,迎亲队伍返回男家后,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形式最多,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 ,入洞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驱邪祝吉的仪式,如跨马鞍、过火盆、射邪气、坐床、吃子孙饽饽、闹洞房等。
  婚后第三天新郎伴新娘回门,叫“归宁”、“省亲”或“回门子”。此后每年都有与此相关的家庆,即结婚纪念日,但传统上, 人并不重视结婚纪念日

这是什么结婚习俗?

什么是好婚姻?

你要记住,你的角色不止是妻子。

传统婚姻习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一类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如果说前者主要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则后者主要是出于维系种的延续及族群的发展。此外,婚姻还为人类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资参照的行为模式,正如《周易?序卦》中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因此,人类的婚姻生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确保种的繁衍及构建社会行为模式的双重功能。
  一、婚姻释义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发展而来的。那时“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处于不分辈分,不分血缘的“血亲群婚”状态。由于性关系的混杂与孕期的绵长,当时的人们还很难意识到男女媾和与生儿育女有什么必然联系,性只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所以,人们“知母不知父”。即使进入母系社会时期,以母系为主的不稳定的对偶婚常常也会产生知母不知父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民族的史诗中,其最早的祖先往往是一位女性,即“始祖母”,她受了某种自然物的感应生下了这个民族的男性祖先。在 汉族早期历史文献中也出现了许多“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的始祖契,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周的始祖弃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古老的传说虽然有神化圣人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早期对婚育的无知。正因古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氏便随母系而定,所以,早期族群多以带有“女”字旁的姓氏居多。
  随着人们对生育本质了解的深入,婚姻形式开始从长幼无序的混乱状态,慢慢过渡到了同辈份之间的族内婚阶段。 古代神话中所载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成婚繁育人类的故事,实际便是这种原始婚姻形态的折光。神话说:“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这是唐人留下的一则神话。这类神话故事在汉族古文献和少数民族口传神话中有很多异文,其中的人物不同,结婚的背景不同,祈祷天意的手段也各异,而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亲兄妹之间的婚配。这说明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兄妹互为夫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此后,当人们意识到“同姓相婚,其生不繁”的道理后,氏族内婚制便开始向氏族外婚制过渡,开始了两个不同氏族之间的男女互为夫妻,而亲兄妹之间的婚姻便被彻底排除了。
  两性之合俗谓“婚姻”,那么,为什么要用婚姻二字呢? 《白虎通》云:“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说文》亦云:“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为什么婚礼一定要在黄昏举行?此当与古代的抢婚习俗有关。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早期人类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也是古代部落间为增加人口用战争手段掠夺妇女的一种野蛮和强制性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曾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在《易经》中不止一处提到“匪寇,婚媾”,就是对古代抢婚习俗的形象描述。因为是使用暴力抢亲,有夜幕掩护自然更容易得手。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婚姻形式在中原早已消失,但于黄昏时分举行婚礼的习俗却在许多地方保留下来。在边远地区,至今尚能找到许多抢婚的鲜活资料。例如,在云南景颇族中,如几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便会有人抢先下手,强抢为妻,但其后仍需托媒人周旋,重付聘金,这种婚姻在当地被称为“迷鲁”。此外,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也有程度不同的抢婚习俗,有真抢的,也有假抢以节约嫁娶之资的。
  二、传统婚礼程式
  婚礼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故自古便称之为“婚姻大事”。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婚姻在种的延续上,具有决定意义。
   的传统婚姻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婚礼分成六个不同阶段,并举行六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仪式,故古称“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 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程序是: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周代之前,用礼是分为不同等级的,公卿纳采用羊,大夫用雁,士用雉,后一律用雁。关于古礼用雁,也有不同解释,较早的说法是:雁是一种“木落南翔,冰泮北徂”的候鸟、随阳鸟。《白虎通》云:“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 以后又有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之说,取其对配偶的忠贞,这实际是封建时代宣扬贞妇烈女的结果。按古礼,雁一律用活的。近代,纳采求婚与问名仪式逐渐合并举行,人们也不再用活雁,转而用家鹅或木雕的大雁替代。在古代“六礼”中,除纳征外,其余五项都要用雁。
  2、问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八字,准备合婚的仪式。古代问名仪式是:“宾执雁,请问名”,主人同意后,宾入,宾开始说“问名辞”:“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 以谦虚口吻询问女子名号,这里所说的卜,是占卜男女生辰八字、命相阴阳是否相合,天意是否吉祥等等。因此,问名礼是六礼中迷信程度最大的部分。占卜时要考虑年龄、生肖、五行等诸多禁忌。
  如若年龄相当、生肖相宜、五行相生,在有些地方,还需占卜天意。方法有多种,比如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用两碗清水压在神前,三天后如洁净如初则为大吉,掉入污物则为不吉。再如点燃两支香,燃烧后烧得整齐,意味着新人可以白头偕老,烧得不整齐则意味着两个人不是同命鸳鸯,不能结婚。当然,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不足凭信。
  如双方五行相生,属相相合,占卜无凶,就可以进入订婚阶段。
  3、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也叫“订盟”,现称“订婚”。订婚是婚礼中的关键仪式。古俗照例用雁,以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随着买卖婚姻的发展,经议婚到定婚,实际上已经进入“小聘”阶段,俗称为“送定”、“过定”、“定聘”、“过小礼”。旧式婚礼,此时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礼烛,也有用猪、用羊的。老北京的传统是满人必送如意、荷包,汉人则重戒指(金银各一),此外还有其它首饰。送定礼过后,就表明婚约已成,男方准备迎娶,女方准备遣嫁。但婚期并没有定,有时还要拖上几年,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再进入纳征阶段。
  4、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征,在这里是“成”的意思。币,在上古特指皮帛,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聘金。这项成婚礼又被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放大定”等。此时,男方往往备有礼单,装礼品的箱笼由人挑抬,甚至伴以鼓乐,在媒人和押礼人的护送下前往女家。这项仪式通常采取“回礼”的做法,即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回男方,也有的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按汉代《仪礼?士婚礼》的规定,纳征的礼物应是“玄纁、束帛、俪皮”。 其中 一束“束帛”为五匹,但是每匹帛的卷法是两端对卷,一束共计十端,仍为双数。古俗聘礼的“俪皮”也是一样,“俪”是双数,俪皮则指成对的鹿皮,可见,聘礼取双的传统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旧时北京送聘礼仪式多在上午举行,时间也多定在迎娶前的两个月或一百天。聘礼照例要用如意、鹅笼(活鹅一只或一对,用胭脂染红,为古代奠雁习俗的遗留)、酒海(绍兴女贞酒一至四坛不等,与鹅笼数同)、鱼池(内放活鲤鱼两尾,象征鱼水同欢、吉庆有余)。此外还有首饰、绸缎衣料、龙凤喜饼、猪肘羊腿(为给媒人的礼物,俗云“媒人跑断腿,赔她猪羊腿”)、各色喜果、鸡鸭蛋、茶叶等等。以上聘礼由往往请专营此业的喜轿铺送去。
  5、请期 是婚前去女家商定结婚日期时举行的仪式。古俗用雁。婚期确定的规矩一般是男定月,女定日,以避开女方经期。民间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请期礼品从简,也可在送聘礼时把婚期商定。
  6、亲迎 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这项仪式是古代婚礼的主要过程,甚至有的人认为只有“亲迎”这一环,才是真正的婚礼,而前五项仪式只能算作议婚、订婚等过渡性仪礼。亲迎礼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琐碎的仪式。迎娶前一天女方要将嫁妆送往男家,嫁妆的多少以抬论,王府嫁女,不少于120抬。贫者四抬、六抬,有时甚至有上不了抬的,就在喜轿铺雇几个“窝脖”扛过去。嫁妆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都有固定的套路,过去有嫁妆铺精通此道,专为人备置嫁妆。旧北京满族比汉族的嫁妆要丰厚些,新房中所有家具陈设皆由女方陪送,而汉族往往只管桌面上的东西和手使的东西。一般夜净(尿盆)、子孙盆(洗澡盆、洗衣盆等)、长命灯是必须要有的,是女人出嫁的“三宗宝”。
  亲迎仪式有两种,一种是迎亲,一种是等亲。迎亲用轿一律“双顶”,新郎乘一顶,另选全福小男孩乘一顶(名曰“压轿”)前往女家迎娶。等亲用轿一律用“单顶”,新郎于家门外迎候。从女家起轿时,女家向新郎献四喜汤茶,迎亲队伍返回男家后,由门外进入室内的全过程形式最多,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 ,入洞房,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驱邪祝吉的仪式,如跨马鞍、过火盆、射邪气、坐床、吃子孙饽饽、闹洞房等。
  婚后第三天新郎伴新娘回门,叫“归宁”、“省亲”或“回门子”。此后每年都有与此相关的家庆,即结婚纪念日,但传统上, 人并不重视结婚纪念日

什么是婚姻习俗

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早期人类的一种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也是古代部落间为增加人口用战争手段掠夺妇女的一种野蛮和强制性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形式曾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在《易经》中不止一处提到“匪寇,婚媾”,就是对古代抢婚习俗的形象描述。因为是使用暴力抢亲,有夜幕掩护...

结婚习俗是什么?

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 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

结婚有哪些习俗?

结婚习俗:1. 婚前礼:通常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2. 拜堂 :又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3. 闹洞房 :是 民间习俗。通常指新婚之夜在新房内亲朋好友间进行的游戏活动。4. 婚后礼 :是成妻之礼,礼毕而宴。婚姻关系完成,男方家...

云南走婚习俗走婚的意思是什么

1. 走婚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主要在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族群中流传。2. 走婚的特点是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保持独立,不要求同居或共同生活。3. 这一习俗源于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强调家族和部落的传承与联结。4. 走婚被视为一种维护家族关系和传统文化的手段,允许男女双方...

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结婚的习俗覆盖了从选择吉日到举行婚礼的各个环节。以下是对传统结婚习俗的详细描述:1. 选择吉日 在 ,结婚日期通常会选在农历的吉日,尤其是新年和春节期间。这两个时期被认为是吉祥和庆祝的时刻,适合开始新的生活。2. 家庭准备 双方家庭会共同准备婚礼所需的物品,并负责婚礼仪式的相关事宜。传统...

结婚是怎样一回事

答: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 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以称...

什么是走婚

走婚这一习俗主要分布在 西南地区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两县境内的扎巴人,以及川滇交界处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当中。摩梭人是母系社会,走婚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婚姻制度。在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中,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方到女方家走婚的方式来维持感情和生养下一代。走婚所生的子女归属于女方...

什么是走婚走婚有哪些习俗

4、走婚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结婚制度。5、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6、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

什么叫走婚

走婚是指男女双方不必成为夫妻就可以同居生活,它是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于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如彝族、傣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特别是摩梭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走婚中,男女双方不需要通过正式的婚姻制度来确认关系,通常是女方把男方“拉”到自己的家里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