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古代人怎么相亲的?

古人相亲都是需要媒婆的,必须要先由媒婆对两人的八字进行匹配,然后由两人进行约会。

古代人是通过媒婆相亲的,媒婆把相亲的两个人约到一个酒馆,然后自己在离开,让两个人互相交流,最后在把各自的想法告诉媒婆,最后由媒婆牵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介绍,随后父母观察品行,最后结婚

我个人觉得他们在媒婆的介绍下,双方的地位和实力相当,还有就是他们能满足对方的一些条件就可以了。

马爷谈相亲:现代相亲美图秀秀害死人,古代人怎么相亲?

可谓道尽了当代年轻人被催相亲的“惨象”和父母苦口婆心催相亲的急切。
可是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相亲的吗?古代人是不是也像咱们现代人这般为相亲而烦恼呢?古代相亲又有哪些趣闻呢?今天小编带你穿越时空,去看一看究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古装剧里经常用来为顺理成章地约束男女角色而服务。这句话出自汤显祖《还魂记·婚走》,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甚至还可追溯到《孟子·滕文公下》中:“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上千年以儒家为核心观念的封建社会中,这句话不仅成了父母约束儿女婚姻的理论依据,也成了社会中婚姻观的践行准则,“百善孝为先”,父母为天,父母之命即为天命,父母的话必须听,否则就是逆子。媒妁之言相当于我们今天从民政局里领的证,媒是男方的媒人,妁是女方的媒人,媒妁指代婚姻介绍人。有了介绍人从中说和,这段婚姻才为社会所认可。

但这些,也只是我们从影视剧里看到的样子。
先秦时期,国家会在每年春天二月份举办相亲大会以解决人口问题,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当时的人比较含蓄呀,又不能一见面就直接表达爱慕之情,于是未婚男女们就准备了芍药花,见到情投意合的就互相赠送芍药花,这样既能表达了情意,又避免了突然被表白的慌张。而那些没有得到花的人,也没有被拒绝的尴尬,接着寻下一个有缘人就是了。

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相亲开始流行。每年有三个固定节日专门用来相亲,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元宵节,还有“三月三”上巳节,以及“同年大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这一天年轻的小伙子和不轻易出门的贵族女子纷纷外出踏青,他们常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杜甫就曾写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人们还会举行祓禊(fuxi)仪式,仪式过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我们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篇就有描绘:“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当时不仅作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娱乐活动(反观当今社会的饮酒文化真是一言难尽),还是大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男女双方看对眼了,就会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 这是西周仲春相亲习俗的隔代延续,只不过由送芍药,改成了折柳。
“同年大会”其实是“新科状元”的相亲节,是专门为权贵们挑选女婿而设立的。唐朝时,每逢朝廷举办科举考试,全国秀才奔赴长安。发榜那天,参加应试的秀才都挤着去看榜,凡中了进士的,便凑钱一起到当时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
唐代进士非常难考,报名应试数十万人,最后录取的进士却不过几百人,考上的就显得特别可贵。就在新科进士举行“同年大会”这天,城里权贵家的待嫁美女便默默出动,到曲江边寻找意中人。如果相中了,就告诉有权有钱的父母安排去提亲,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一起讲。由于婚娶是大事,唐宋时还有“三媒六聘”的法律文书,因此从事媒人职业的就越来越多。
到了宋代,职业媒人就成了男女相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相亲时,男方的母亲到女方家,如果看中了就送一枝钗子插在女孩头上,如果不中意就会留下一两块彩缎,给女方压惊,这亲事也就算了。
从记载上看,男方对女方是有选择权的,而女方却只能凭媒人三寸不烂之舌,给女儿赌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有洞房之夜,女子“看见员外须眉皓白,暗暗地叫苦”,咒怨媒人“将我误了”。《梦粱录》里也有“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两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
按照习俗,女家在接受男方定礼后要回送定礼。南宋年间有“媒氏生金条纱四匹, 官楮二百千省”。还要择日则送聘时, 准备鹅酒,、羊酒请媒人喝,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 “媒箱、段匹、盘盏、官楮、花红礼合惠之”。 在宋代,嫁女儿要比娶媳妇花钱,这就导致一些家庭在拮据的情况下,耽误女儿出嫁的年龄,导致“大龄剩女”出现。 为了缓解社会问题,有些士大夫会出钱资助嫁女, 还有些官吏鉴于辖区内贫女婢女婚嫁困难, 便助其代为临时媒人择配。 《宋史》记载窦禹钧曾经对“亲戚故旧孤贵有女未能嫁者, 出金嫁之, 凡二十八人”。
明清时还有种习俗,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女方不出面,在闺房里观察男方的行为举止。如果感觉合适,就会出来给男方倒茶;感觉不合适,便不出闺房,这时人们就已经心照不宣了。网上有个梗说,女方同意就会说“女儿凭父母做主”,不同意就会说“女儿还想再侍奉爹娘几年”,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虽然是个梗,也能说明古人对婚姻的认真与诚挚,即使不成也能含蓄巧妙地化解尴尬,这种处世的智慧与内涵还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和学习的。
最后,还是衷心祝愿大家能于茫茫人海中寻觅到自己的那个TA,即使是相亲,也能碰见一生注定的那个人。

古代男人怎么相亲

古代年轻男女都没有自己做主婚姻之权,掌握在家长手里。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西周起,婚姻制度就是这样,并有“七出”、“三不去”的解除规则。此外,婚姻的成立需要符合“六礼”,这六礼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男方一家要先...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古代人相亲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先秦时期的相亲大会: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解决人口问题,国家在每年的仲春二月举办相亲大会。30岁未娶的男子和20岁未嫁的女子都可以参加。遇到有缘人就互送芍药花,既风雅又能表达情意。没得到花的人,也没有被拒绝的尴尬,...

古时候相亲是怎么相的?

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