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

婚姻溯源,从族外婚到专偶婚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逐渐由原来的流动性采集狩猎生活向比较稳定的锄耕农业生活过渡各个集团之间开始有了交往。一方面,集团内的血缘婚已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人们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开始意识到血缘(近亲)婚姻对后代的身体和智力有很大危害。于是,人类开始了由血缘婚向族外婚的过渡。

在 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血缘婚的记述。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缘婚的危害性和对血缘婚的否定倾向。在一系列兄妹婚神话中,都把兄妹放在一场大洪水后或宇宙初开的背景下,世间只有兄妹二人存在了,如不婚配便面临着人类的灭绝。虽然兄妹通婚了,但却是被迫的,表达了对血缘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某种否定心理。在兄妹婚神话中,一般都有某一方连续多次拒婚的态度,表达了人类对血缘婚的抵制倾向。还有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兄妹婚姻的结果,都导致了生下的不是正常婴儿,而是肉球、肉块、葫芦怪胎等。这不但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婚姻的抵制倾向,而且充分反映了人们对近亲婚姻危害性的认识。血缘婚姻使集团趋于衰落,血缘家族在自然选择法则的支配下遭到了挫折,不可避免地促进了血缘婚的终结,迎来了先进一步的族外婚。

族外婚是不同集团之间同辈男女互相通婚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排除了同一集团之间的男女婚配,男子须找外集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得找外集团的男子为夫。这种婚姻,男子仍属本母系集团,子女为母系所有,世系按母系确定。族外婚姻往往形成两个集团间世世代代互相通婚的姑舅表婚制。四川凉山彝族,便把这种婚姻习俗长期保留下来。过去,他们普遍盛行同等的家支外婚(姑舅表婚),凡有姑舅表亲关系的,就可以优先择偶,成为亲家关系。直到20世纪中期云南德宏景颇族仍保留着这种族外婚习俗,普遍盛行着一种三角形的环状婚姻:三个群体间实行循环转嫁的单向姑舅表婚—甲集团的女子必须嫁给乙集团的男子,乙集团的女子必须嫁给丙集团的男子,丙集团的女子必须嫁给甲集团的男子。此外,独龙族、门巴族、瑶族、傣族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这种族外婚习俗。

族外婚并非对偶婚或专偶婚,男子只在女子家过婚姻生活,男女均没有固定的配偶,因而所生子女仍然是“知母不知父”。也因此,在称谓习俗上出现了姑父,岳父、舅父不分和姑母、岳母、舅母不分的现象。从《尔雅·释亲》中“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及“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等记载看,汉民族也曾经历过这个婚姻阶段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居于家庭和社会的主导地位。随着母系氏族的日益发展,“妇女也就愈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放的办法”。这样,原来按族外婚俗结合起来的男女配偶日趋稳定,成为一定时期内的固定妻子或丈夫。这便是对偶婚。对偶婚是指一个女子可在一群男子中选择一个做她主要的丈夫;同理,一个男子也可在一群女子中选择一个女子做他的主要妻子。不论男女,除主要配偶外,还有若干配偶。对偶婚时代,男子须嫁到女方氏族中去,过着访居生活。

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存在过对偶婚制。《帝王世纪》载:“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日姜娜,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元妃是帝喾的主要妻子,三个次妃是次要妻子。《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娶尧的二女为妻,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后为上妻,妃为次妻。又载:娥皇、女英与舜的弟弟有着“并淫“现象。这便是对偶婚的典型特征。因为作为女人,除主夫之外,还有次夫由于男女均有主要配偶,且男子必须出嫁到女方氏族,因此,所生子女皆从母姓,只知母不知父。如尧出生时,姓“陶唐氏”;舜出生时,姓“姚氏”;后稷出生时姓“邰氏”。也因此,父子便不能同姓。如尧姓“陶唐氏”,而他的儿子丹朱则姓“有虞氏这种对偶婚姻习俗,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不少少数民族中尚有遗存。其中最典型的是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处泸沾湖畔纳西族人的“阿注”婚烟。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只在夜间走访女子,过夫妻生活,清晨离开。“阿注“婚姻没发展到“专有“或“独占”的程度,结合和离异都是随便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男人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从女娲神话和嫦娥神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妇女地位的江河日下,看到妇女如何从女神(主宰)变成女人(从属)。这样,男人们改变了原来由母系血缘来确定世系和财产继承的社会习惯。于是,人类婚姻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族外婚时男嫁女方的“从妻居”,变成了男娶女方的“从夫居”,对偶制家庭被专偶制父权家庭所替代,实现了按父系确定世系和财产继承的制度。一夫一妻的专偶制婚姻诞生了。

一夫一妻制是伴随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婚姻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它产生并奠定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各种婚姻习俗,使得我们的婚姻变得五彩缤纷。夫一妻制家庭产生前,男子从妻居,女子是家长,男子是过客。到了一夫妻制时期,丈夫成了家长,妻子从夫居,处于从属地位。我们从“坐家”“产翁制“审新娘”等婚俗中,可以看到这个演变过程普米族婚俗有“三回九转”之说,意思是男女之间要结许多次婚,才会成为正式夫妻。新娘结婚后,要回娘家居住,少则两三年,多则十余年。布朗族青年要举行两次婚礼,第一次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婚后新娘仍住娘家。三年以后,在男方家举行第二次婚礼,才能正式娶过妻子。“产翁制”,又称“男子坐褥”“男子坐月”。孩子本来是母亲生下的,但父亲为了把子女争到自己名下,便在妻子分娩后,装作生育的模样在床上坐褥,接受亲友祝贺。传说中的大禹便是他父亲鲧生下的。我国壮、傣、苗、仡佬等民族中,历史上都曾盛行产翁制婚俗。史籍对此不乏记载。“郎慈菌……其俗更异,产生必夫守房,不逾门户,弥月乃出。产妇则出入耕作,措饮食以供夫及乳儿外,日无暇晷。产翁制标志着妇女斗争的失败,妻子完全处于从属地位了。四川左所地区的普米族,有种“审新娘”的婚俗。新娘过门第三天,男家杀猪宰羊,大宴宾客,审新娘活动开始。老太婆们连哄带吓,施展各自本领,引导新娘讲出自己以前和哪些男人拉扯过或发生过性关系。如果新娘“不干净”,将会被赶走;如果态度不老实,要受刑罚如果说“产翁制“习俗标志着母权制的失败,那么“审新娘”则完全是父权制对母权制所民间析求多子的蛙形剪纸采取的高压措施。从此,女人成了男人的私人财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古典的一夫一妻制取代对偶婚制,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的进步”,但它绝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和好”。反倒宣告了“女性被男 役”,“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婚姻溯源,从族外婚到专偶婚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逐渐由原来的流动性采集狩猎生活向比较稳定的锄耕农业生活过渡各个集团之间开始有了交往。一方面,集团内的血缘婚已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人们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开始意识到血缘(近亲)婚姻对后代的身体和智力有很大危害。于是,人类开始了由血缘婚向族外婚的过渡。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婚姻观念的改变

他对人类婚姻的演变作了如下的梳理,首先是处于乱婚状态的人群;其次是以群婚为基础的血缘家庭取代了这种人群;再次是普那路亚家庭,实行的是两个集团间的通婚;接着由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制,它以单偶婚姻为基础,但不是排他性的同居;最后由对偶婚制过渡到专偶婚制,此即一夫一妻制。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

伙婚制的发展历史

氏族出现了,氏族外婚产生了。这对伙婚制是个威胁。取伙婚制而代之的是偶婚制。偶婚制的特点是一男一女结构配偶,两人并不一定只同对方一个人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关系,而是互为“主夫/主妻”,有明确的婚姻关系,过着“暮合晨离”的生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结婚。不过,这种婚姻关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

什么是专偶制家庭

由于群体内部的亲疏关系依然不是很分明,所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结成“伙婚”。“伙婚”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不再是兄弟或姐妹,而是“普那路亚”。普那路亚婚成为制度,标志着原始群转变为氏族。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母系氏族从原始群直接转...

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哪个更好?理由?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母系氏族在...

女蛇男羊婚姻是几等婚,女蛇男羊在一起好不好

到了专偶婚时代,婚姻不复存在,人们择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姊妹之子”“妻之晜弟”与“舅之子”“姑之子”不再是同一群人,“甥”也就专指“舅之子”了。 《》( 2022 年10月03日08版) : 光明 -《》 以上就是与女蛇男羊婚姻是几等婚相关内容,是关于氏族的分享。看完女蛇男羊在一起好不好后,希望这...

氏族的特点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类家庭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偶婚家庭和专偶(一夫一妻)家庭。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有先后发生作用的两种动力。其一,从杂乱的性关系到偶婚家庭的发展过程中,自然选择始终起着作用。其二,财产的私有和继承是推动婚姻家庭形式发展的社会动力。家庭是人类社会自身生产...

婚外情侣之间发的红包需要退回吗?

分手后,红包不用退回,因为情侣交往中发红包是你情我愿的行为,并不是借钱的关系或者是强迫的行为,所以没有义务退回红包。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婚姻本质是婚龄男女以夫妻名义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平等自愿结合,应取得医学、公序良俗、政治、民法等层面的认可...

已婚男对已婚女说工作太累,身心疲惫没时间聊天啥意思?

通常,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婚姻应与社会人口变化相适应,双方家长称“亲家”或“姻亲”。现在社会普遍认同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专偶婚形式,现今只有某些地区因过去的文化历史及部分民族仍承认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群婚模式。世界上多数国家与地区采用婚姻登记制,在满足其条件下不限制结婚次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