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鄙视链之年轻人的婚恋观
因为一条“相亲鄙视链”,关于相亲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一时间,网络上七嘴八舌,众声喧哗。到底怎么看相亲?相亲背后又有哪些观念对立、价值纷争?
物化爱情这个锅“相亲鄙视链”不背
近日,出现在北京中山公园著名的“相亲角”的一条“相亲鄙视链”,让公众舆论炸了锅。在这条鄙视链上,人被分为了三六九等,不同户口、不同学历乃至不同地段的户口,都赤裸裸地成为相亲选择的筹码。
一听到相亲鄙视链,很多相信真爱无价的文青们就坐不住了,纷纷口诛笔伐起来。我也看了这个相亲鄙视链,还把自己放进去比照了一番,结果不是太乐观,大约属于被鄙视的对象。说来也挺气人的,连生肖都能被鄙视!羊这么可爱无害的动物,到底招谁惹谁了,连属羊的都不受待见!当然,如果要我说,这种“明码标价”式的相亲场合如果真有什么错,就错在太直白、太真实。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在挑选结婚对象的时候,难道对对方的户口、收入、财产全然不过问不关心?恐怕也不是。为何大爷大妈们把这些硬杠杠作为前置条件公开筛选一下,很多人就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呢?也许,只是我们无法接受婚姻本来不大光明的另一面罢了。
首先,在我看来,选择结婚对象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本来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每个人都在比,只不过比的东西不一样。大爷大妈为自己的儿女的幸福比户口、比学历、比财产,年轻人比颜值、比身高,有的人比才华,还有人比幽默情趣,甚至有人比星座生肖属相。说真的,结婚不就是你情我愿,爱怎么比怎么比,同样都是比,谁比谁更高尚吗?更何况,户口、学历、财产这些硬杠杠,对于婚姻是否幸福、夫妻是否合拍的决定性,可能比什么身高、颜值、幽默感之类的要强多了。这不是崇拜物质,这是承认现实。户口、学历、财产等硬件相差过大,两个人是聊不到一个频道上的。我常去米其林餐厅,你却觉得沙县小吃就挺好;我周末喜欢听古典音乐,你却是刘老根大舞台的铁粉,这恋爱还有办法谈吗?
其次,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只要是来相亲的,大多是奔着找结婚对象去的。如果只是想谈个恋爱,花前月下浪漫一下,大可不必通过相亲来找对象。承认相亲活动的功利性,明确相亲参与者的目的,就能发现一上来就把硬条件都对比一下,挑个看起来靠谱的,其实是对大家都负责,更是高效率的做法。再说了,相亲成功,也并不是第二天就领证了。相互对上眼了,还有大把时间要相互适应、磨合,这个时候再去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等软条件也为时不晚。但是,倘若把这个程序换一下,相亲先慢慢培养感情找找感觉,感觉对了再见面相处,最后再了解学历、财产等硬指标。倒是不功利了,但是要多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物化爱情这个锅,相亲鄙视链不背。某种时候,承认爱情和婚姻本就存在于某种物质基础之上,倒不失为一种清醒。(张涨)
相亲虐我千百遍
相亲为什么招人烦?听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有故事”的人都会觉得心有戚戚焉。如果针对年轻人最反感的事情搞一场海选,相亲活动绝对可以名列前茅,凭什么?就凭一个字——虐。在我看来,相亲之虐,至少可以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防不胜防。看过《欢乐颂》没?乖巧可爱的关雎尔被爸妈叫去吃饭,到了才发现饭桌上不只有父母,还有相亲对象。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那场面,双方父母眉开眼笑,争相把自己的孩子夸上天,恨不得把房产证都“不小心”抖出来。孩子呢?心中有一万匹神兽飞奔而过,脸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尬”字。
其实相亲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文娱活动、认识新朋友的交际方式,很多人并不排斥,但父母或朋友常常擅作主张,以“为你好”的名义搞突然袭击,把你蒙在鼓里,或是千方百计赶鸭子上架。那种深陷被动、不被尊重个人意愿的感觉,真心不好啊。所幸的是,这种相亲往往都是熟人生意,又有家长在场,因此气氛表面上还是欢乐融洽的,总体上还是亲切友好的,所以论虐心,只能算第一重。
第二重,哭笑不得。说完被相亲,那剩下的都是主动的,至少也是假装勉为其难,嘴上说着不愿意,身体却很诚实。既然愿意,那一般都还是有所期待的。但有句话说得好,相亲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相亲对象会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你,有些人单身到现在,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说,为了怕你看上她(他),人家也是蛮拼的。
记得有次相亲,妹子得知我是山东人,然后满怀期待地问我,你们山东人都会开挖掘机吗?哈哈哈,不是的。那你会开吗?挖掘机贵不贵……拜托,表现“对你不感兴趣”有很多种方式,不要全程问挖掘机好么?现在信息发达,相亲的各种套路早就不是秘密了。比如想知道对方经济状况,不能傻傻地直接问,重点是迂回,要问住什么小区,物业费多少之类;比如看不顺眼,可以让朋友打个电话,以急事、加班之名全身而退……如果有人一上来就默默吃东西、玩手机,有人刚坐下一会儿就“有事”走了,就问你尴尬不尴尬?
并且,你以为能让你哭笑不得的只是相亲对象吗?如果你参与了由熟人组织或知情的相亲,一场下来,最虐心的是相亲过后,感觉整个世界都跑来问你合不合适,你敢说句不合适那麻烦可大了,哪不合适?为啥不合适?你这么挑剔难怪会单身……反正只要成不了,就肯定是你的问题……虐不虐?
最后,再看看第三重境界,心灵暴击。有句话是这样的,当你看到相亲对象的那一刻,就知道你在介绍人眼里是什么样的货色了。曾有位女同学被介绍相亲,人家二十出头,貌美如花,相亲对象却是个四十多岁、头发稀疏的“青年才俊”!
还有,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相亲真的是一个看脸的游戏。只见了个面,就这样被拒绝——我觉得你Hold不住我;我看不上比我还矮的男生……天雷滚滚啊,相亲虽然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但即便不懂得怎么把话说漂亮,也不能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吧?
相亲或许能成就佳话,这不容否认,但它的可能性与遇到奇葩的概率相比,哪个更高呢?遇到类似这样的心灵暴击,轻者被气炸,重者怀疑人生,你抗打击能力够强大吗?(夏振彬)
平常心看相亲
30岁之前,我没有参加过一次相亲活动,那时候的我跟很多青年男女所想的一样——相亲嘛,有点菜市场挑白菜的感觉,一上来就问家庭、房子、车子,生怕对方缺斤短两;两个陌生人坐在一起尬聊,实在难以接受;更关键的是,相亲的两个人,总觉得会缺少一份原始浪漫,而这应该是两个人在一起非常重要的情感基础。
随着年岁渐长,我或主动或被迫参加过几次相亲活动,置身其中的我意识到,相亲根本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难堪,而社会各方面对相亲活动,也许持有一份偏见。
首先,从本质上说,相亲活动是一种社交行为,它与聚会、聚餐等并没有实质性区别。我参加的第一次相亲活动,组织方举办了户外爬山,我的搭档是个女汉子,跟我这样一个运动达人组成黄金搭档,我俩毫无疑问夺得最多锦标,整个过程也是非常开心。我们彼此都不是对方的菜,所以这个相亲在很多人看来是失败的;但对我俩来说,这个相亲活动是成功的,因为我们成为了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后来还约好一起运动。这样的相亲结果,不应该简单定性为失败吧,反倒会觉得有一丝丝美好。
所以,看待相亲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剔除强烈的主观动机,而仅仅把它当成一次认识新朋友的机会,把相亲当成桥梁,这个桥梁是通向友谊,还是通向婚姻,抑或是什么都通向不了,是要看缘分的。剔除主观动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人是带着负面动机来相亲的。比如有人认为,之所以要相亲,是因为自己没有缘分了,将相亲与缘分对立起来,而不是把相亲当作建立缘分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动机势必让人觉得过于急于求成,扭曲了相亲的本意。
其次,从效果上说,通过相亲找到对象其实跟在大街上偶遇意中人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我们固然推崇偶遇、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艳羡由此演进而成的婚姻,可试想,相亲也有可能发生一见钟情,也有可能遇见意中人,由此缔结而成的婚姻,同样浪漫,同样美满。
我参加过一个“高端交流会”,入场的男女嘉宾在西餐厅一对一而坐,桌子中间放着红色玫瑰,蜡烛闪烁,双方就读书、兴趣爱好和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很多人对对方有了深入了解。某种程度上,通过相亲认识的男女,比在大街上偶遇心动的男女双方,更跳过“只看脸”的浅薄依据,更有感情基础和内在判断。
再次,必须承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亲越来越成为社会、家庭、个人自身诸多矛盾的润滑剂。从社会学上讲,随着城市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钢筋水泥森林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没有时间空闲认识新朋友,而相亲成为了他们找男女朋友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我甚至认为,对于苛求找到对象的孤身男女来说,相亲会是他们很重要的救命稻草,因为一旦过了适婚年龄,想找对象的适婚男女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回归到初始点,相亲本来就是一个社交活动而已,它跟朋友聚餐、英语角并无二致,不应该带有如此多的负面色彩,这也许就是《非诚勿扰》等节目长期维持高收视率的原因,它契合了多方面的需求。社会需要相亲,家庭需要相亲,个人更需要相亲。我们总说相亲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们有没有问一问,有问题的也许不是相亲,而是人心呢?(来源:广州日报,作者:唐智毅)